说起东北这个地方,你第一时间能想到什么?作为边缘区之一,是发达的重工业还是特别出名的东北大米?是曾经的游牧民族压制还是如今不堪回首的经济、文化发展?那么接下来就随我的脚步走入东北!
先从地之理角度分析东北:顾名思义,东北处于中国东北,区域则主要包括黑吉辽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巴盟市。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燥少雨。虽然因为纬度高而温度低,但不缺水。北临西伯利亚(当然也可以说外兴安岭),东邻朝鲜半岛和锡霍特山,南邻渤海和华北平原,西邻居蒙古高原。内部主要分为三个区域,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以及三江平原。其中,辽河平原和松嫩平原共同组成的是东北平原。其实东北还有个特点:周高中低。其实这个特点本该是盆地所有的属性,可能是因为没有到那种程度。山脉主要包括北边的小兴安岭,其旁边(西南)的大兴安岭,东南是长白山,南边则是燕山。其中北边边境的河流叫黑龙江,与朝鲜间隔的河流叫鸭绿江,一半在中国境内的三江平原边界也有乌苏里江。南部为辽河平原,顾名思义,发源于燕山的辽河也经过此地,同时内部也有发源于大兴安岭的松花江,以及其支流嫩江。松嫩平原就是这么来的。概括一下东北的地形特征,就是山水环绕。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人之文的角度来分析东北。首先,早期在这里的人会如何生活?生存一定离不开农业,因为“无农不稳”。那么这里有发展农业的条件吗?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里可以种大米,但是远古时期真不太现实。因为那时候东北是一片沼泽地,并且光照偏少,纬度很高,作物生长困难。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生活形式?有!东北地区有大片的森林,森林中可以进行采集狩猎活动,并且由于靠海(还有沼泽),可以进行渔猎活动。于是先后出现了对应的民族:鄂伦春族与赫哲族。那么早期的人口分布情况怎样?由于北边大部分都是沼泽地,而且早期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强。所以大部分人都在辽河平原一带进行生活。这里相对来说光照更足,更加温暖。所以南方的人会普遍偏多。那东北会发展出强大的文明吗,我认为并不可以。因为在此资源需要靠主动争夺来获得,不能靠自足(农业),部落之间一定会发生冲突。即便是有着龙山文化这种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强大势力,最终因为不明原因而也灭亡了。但是受到独特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东北是可以进行一些贸易的。也有有价值的的贸易物,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东北三宝:人参,鹿茸和貂皮。
根据上述,至少最先发展起来的肯定是靠近中原的地方。如此地方也会同样靠近蒙古,更加容易受到两方面的影响(河东走廊)。没错,这就是东北少数民族的代表—契丹族,他们不仅尚武,而且还有一定文化底蕴。但同时有另一满足在东北的东南部兴起,也就是女真人(满族)!当然,除此之外,农耕技术也在此时进入东北,由一开始种的小麦,后来发现了大米在此的价值。
随着时间推移,朝代更替,但东北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发展,因为属于偏远地区,不能大规模发展农业,只能当作一个势力范围。但是后来从此崛起的满族人建立了清朝。那满洲人会不会对此地方进行一些建设?这里是他们的老家,至少不会忘记。但是,满足人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也没有利用任何汉人,同时还闭关锁国。如此一来就没有发展这里的必要,反之则还会成为一个隐患。
但是东北地区不仅自己没有成为隐患,反而还招来了外部隐患,也就是沙俄帝国和日本(后期)。在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18世纪~19世纪沙俄不断蚕食着东北地区,还找了各种理由为了赔偿自己而“获得”了乌苏里江黑龙江以北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甚至还出现过完全占领的现象(义和团运动的1900年)。于是清朝政府决定移民,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保证东北的边防,也可以大力发展这里,提高东北的重要性。毕竟资源好(没有大规模使用过这里),同时也可以巩固势力,使得沙俄不会那么容易蚕食。但伴随着日本的崛起,日俄战争也不期而至,反反覆覆。两国在东北不停的动着手脚,为东北工业打下基础的同时,3000多万同胞也遭受着亡国凄惨的生活。但最终的结果是中国抗日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东北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并开始了新的发展。
可能有人听说过,东北曾经被称为共和国长子,但是如今却是一个暮光之城。为什么曾经的共和国长子会沦落于此?
在建国初期东北的状况可谓是非常好,经济在全国名列前茅。本身有一定矿产资源,加上来自战争时期的工业基础,一五计划有五分之三的量都是在东北获得“第一”的。第一辆汽车(长春),第一座露天煤矿厂(沈阳),以及贯彻整个东北的铁路都都是东北代表作。而且苏联更是在此开始几项科学计划,建立工厂。于是,造船以及炼铁等技术都在中国出现。可谓是中国的工业摇篮!但是如今却不一样了,近几年来显示东北有大量的人口外流,也就是孔雀东南飞。而且根据数据显示如今的GDP排行(10~20位)已经远不如从前。东北盛况正在逐渐成为历史。为什么?
在我看来,东北之前有过的辉煌是非自然条件造成的。日本和苏联的矛盾交汇处就只能是东北,为了扩大势力都在东北发展工业。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援助”,东北就不可能发展兴盛。但是无奈有基础和资本呀,而且东北本来矿产资源也不少。而现在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肯定是南方经济文化中心吃香。东北不仅在内陆,而且中国与苏联的矛盾日渐增大,最后,苏联干脆解体了。而且日本在朝鲜半岛也没有了任何势力。加上东北本来就处于边缘,气候寒冷,注定不是普适性高的地方。又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开始重新面向世界的进行发展,东南大部分双企业都是私有,东北的大部分工业则都是国企产业,如此一来那些年轻人肯定不喜欢更加自由的南方进行打拼,因为在东北很难看到更加长远的未来。
(以我们班同学王群晓的事例为例:几年前在东北地区打车,坐火车、公交车都很方便。如今想要抢到票得时刻注意手机,能买到就算不错的了~~)
但是东北就一文不值了吗?没呀!难道你忘记大米了吗?由于东北的地形特点是四面环山周高中底,加上是季风气候,河流很多,会汇集于平原内部。这说明什么?我们都知道,一般耕地会破坏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即便是不破坏,也会有一些自然流失。但是东北不一样,人家流失是流在一起了(因为平原和周边山区),加上温度低,微生物虽然活性弱,但是对于营养的消耗(呼吸作用)也很弱,所以就留给了农作物更多的营养需求。虽然只有一年一收,但是东北大米种出来都是颗粒饱满,呈球状。南方虽然两年三收,平均营养价值却比不上东北大米。
所以东北作为全国中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地位还是不容小瞧。作为全国粮食年产量第一,对于农业的辅助起到了不小作用。
但是,如果东北要真正的发展起来,肯定不能只靠农业。那是否意味着东北的一些工业要完成转型?在我看来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本来公有和私有就是一个完美的互相制衡/平衡,而且国家有一些硬性要求是不能被打破的。无脑跟风最终带来的肯定是衰落。所以我认为,东北应该扬长避短,在保持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与外界的沟通贸易交流,在传统工业的基础上有一个更好的创新。但是东北的人口已经告急,最别扭的问题就出在此。不知道是人口先变少还是经济先减小,反正只要人口变少经济就会减少,只要经济减少人口就会变少(外出),是一个负面的死循环。这个局限是否能打破?是不是得让国家出面去硬性要求才可以?但这样的话毫无疑问会损害公民的权利,自愿来东北发展的人也很少。但具体如何,这可能就是东北地区本来该有的面貌。之所以衰落,可能是因为与曾经共和国长子的对比。未来如何,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