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是由句过渡到篇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段落本身已具备成篇文章的雏形,一个完整的段落也可以说是一篇具体而微的文章,把段扩展开来就构成了篇。无论哪种体裁的文章的构成都离不了段,不会写段就难以成篇。初学写作者写不出像样的文章,表面上看好像是“谋篇”的能力差,实际上是“构段”的水平低,写不好段,何谈写篇?所以练习作文首先应该练习写段。
那么,什么是段?“段”就是说话或文章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独立”是指能单独地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而“相对”是指在一席话或一篇文章中其独立性只是相对而言。一般地说,无论记叙、说明、议论,凡属能够独立地表述一个完整意思的段,它的构成应该包括三个部分:
1.起始部分:概括地提出本段内容或中心,确定全段涉及的范围或中心意思。起始部分往往是一段的中心,作者想在这一段话里表达的最主要的意思,往往在这一部分里,用最准确、简明的话说出来,一般以论题句或中心句的形式出现。它的作用就在于介绍全段要说的中心。人们在读文章时,非常重视段首句,就是这个道理。
2.展开部分:围绕起始部分确定的中心提供实例、细节或理由,使中心意思充实可信。它的作用在于陈述或论证段的中心意思。
3.终结部分:由展开部分引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重申中心意思而避免用语雷同。它的作用在于明确、深化中心意思。终结部分往往是对全段内容的总结和收束,它的意思其实和起始部分是一样的,只是说法略有不同而已。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段尾句。
另外,在比较长的段落里,段的中心要由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内容来加以叙述、说明或阐释,这些内容,或者从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或者由议转叙,或者由叙转议,或者倒叙、插叙与顺叙相转接,或者由合到分,或者由分到合,这时,就需要有一种承上启下性质的句子,把两层或几层意思巧妙地连接起来,使作者的思路能够顺利地由前一层转入到后一层,使文章脉络清楚,结构严谨,使全段浑然一体。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过渡句。过渡句通常由前后两部分构成,承前部分用来收束上文,是对前一层意思的总结,启后部分用来开拓下文,是对下一层意思的领起。过渡句实际上也起着对中心意思进行提示的作用,所以也非常重要。会写文章的人,往往精心设计段首句、段尾句和过渡句。
设计好了段首句、段尾句和过渡句,就等于搭起了一个段落的框架,但是仅仅有框架是不够的,还必须紧紧围绕起始部分确定的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运用各种技巧提供实例、细节和理由,才能使文章变得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说服力。根据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又可分解为不同的层次,一般一个角度或一个侧面为一个层次,层次与层次之间存在着意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即结构。常见的结构关系无外乎并列、递进、对比、转折、因果、阐释、总分等几种。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说一位老太太劝孙子多穿件衣服,她说:孙子,多穿件衣服。(这是中心观点)今儿刮大风,天冷,(这是正面说明为什么要“多穿件衣服”)要不,就冻感冒了,(这是从反面说明不“多穿件衣服”会带来什么后果,与前一句话形成正反对比关系)感冒了就影响上学,拉下功课,你年终就拿不到奖状了。(这是进一步引申不“多穿件衣服”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拿不到奖状显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当他经常拿到奖状的时候)你看隔壁小强,到现在还在医院打吊针呢,为什么?就因为前两天变天的时候,他爷爷让他多穿件衣服,他不听话,就是不穿,你看怎么样?病了吧?(这是举反面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由于是“隔壁”邻居家小孩的真实事迹,所以有很强的说服力)他那天如果听爷爷的话多穿件衣服的话,还能冻感冒了打吊针吗?(这是假设反推,虽然是疑问形式,但答案明显包含在问里,且语势凌厉,很有力量)去,再穿件衣服!(这是总结,也是对论点的重申。道理讲到这个份上,孩子如果还是不听,那就不是奶奶的问题了,只能说明孩子不可理喻)在这个例子里,“奶奶”的话有观点,有理论,有事实,有领起,有展开,有总结,有方法,有技巧,真是一种典型的议论文模式。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奶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中心观点进行了阐释。
叙述性的段落,虽然看上去没有什么议论证明,好像不动声色,但意义上同样有很明显的对中心的阐释证明关系。以初中语文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例,文章开头第一句即点明了中心:“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然后便句句扣住一个“热”字进行渲染,让我们来看一下: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拉车的人们,只要今天还不至于挨饿,就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地上打盹;有的根本没拉出车来,只到街上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所写的每一种情形,无不是在证明着一个“热”字。
除此之外,叙述性的文字还有两种展开的手段:一种是语法手段,一种是修辞手段。所谓语法手段就是在句子的主干上附加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这在外国作品特别是欧美作家作品中最为常见。请看下面的例子:“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同上)“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儿斯泰亲手栽种的。”(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同上)“华丽的常春藤涂上了大理石般的鲜红和金色的斑纹。”(乔治・桑《冬天之美》)“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或者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和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时,有什么东西比白雪更加美丽呢?”(同上)这种在句子主干上增加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方法,往往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周密而完备,特别适合于初学写作者练习提高。
利用修辞手段展开段落的做法其实也不复杂,只要把写到的每一个点后面都附加上恰当的修辞方法就可以了。请看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一段描写: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如果删去带有修辞方法的句子,这段文字就变成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应该说,也还是一段不错的文字,如果把这样的文字混在学生作文里面,也许还能打个不低的分呢。但是与朱自清先生的原文比较起来,却是明显地失了神韵。
在进行段落写作练习时,应记住几条原则:1、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设计好段首句、段尾句、过渡句;
2、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为段的中心提供实例、细节或理由,并且要安排好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实例、细节或理由之间(亦即段内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3、用添加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方法丰富、扩展段落;
4、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扩展段落,增加神韵。
在刚开始练习时,可能会一头雾水,找不到感觉,那就有意识地找一些别人写的精彩段落,研究研究,体会体会,模仿模仿,等找到了感觉,得之于心,应之于手,经过反复不断的尝试练习,久而久之,一定能写出有情有理有趣的精彩段落,而到那时,我们的思维也已经得到了科学而有效的锻炼,我们其实已经把在练习的过程中悟到的很多东西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也就是说,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使自己的写作水平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到那时,我们再写作成篇的大块文章,就会感到容易多了,因为段不过是篇的“具体而微”者,只要把段稍加扩展,就构成了篇,构段与谋篇其实是一个道理,练好了写段,再练写篇,自然不在话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