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以新评论员的身份参加了第一次读书会——走入红楼。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身处其中沉默的我实在惭愧,度春秋十八载,并未曾读红楼。我知道我俨然错过了很多,但今天就先写写一个“梦”外之人的红楼吧。
首先我尊重红楼。我知道它不仅仅是一本书,它代表历史,代表文化,代表习俗,代表文学,代表中国。红楼是红学家们的信仰,一批又一批的学者终其一生扎根于红楼研究,可见其魅力之大、影响之深。它像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物,作者是天下第一等的匠人,其结构之错综复杂、有条有理,板块之环环相扣、严丝合缝,装饰之雕梁画栋、五光十色,无一不是这世上难得一见的奇迹。
其次,我与红楼算得上是点头之交,从未曾踏入其中,却也在经过时沾染尘埃。虽没读过原著,可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我早已获知。相比于前辈们指出的全书对封建社会腐朽的批判,我最深的印象反而是那人在风中、聚散不由己的无力感。宝玉和黛玉纵使是木石奇缘也敌不过父母之命而阴阳两隔;“四春”纵使是天之骄女也免不了女子位卑而不得善终;贾史王薛纵使煊赫一时也逃不掉盛极则衰而一朝倾覆。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朝代,往往都是一颗尘埃,风一吹便只能忽高忽低不断浮沉。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这大宅院里的恩怨情仇、是非对错、因果轮回全都烟消云散,化作一片虚无了。但人生并不因为无力而成为一种消极,历史面前时代渺小,时代面前个人渺小,宝玉黛玉也随风飘散了,做了一颗渴望飞翔的纯净的尘埃,而不是摇摇晃晃落入地面沟壑。由此,深以为红楼之悲便在于:爱情空难守,荣华转头空。红楼之幸又在于:无力复无力,吾亦自由人。
最后,红楼是我眼中一幅画。金陵十二钗,无一不风流。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一副孩童心性,偏生做了痴儿。最喜宝玉那天真的性子,内心一片澄澈。黛玉弱柳扶风,荷锄葬花,烟眉微蹙,眼神载了无限愁。大观园九曲回环,匠心独具,一步一景,妙不可言。诸如此类,浩如烟海难以详述。总之,红楼梦给人以美的观感,美人、美楼、美景、美文、美服、美器,处处皆美,仿佛是一个梦里的琉璃世界。
红楼一梦,是个巨大的悲剧,全文众人的命运在判词中早早注定,难有善终。曹雪芹把最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愈显其悲,读者难免唏嘘。文内文外,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人生的大幕落下,终有曲终人散的时候。自我命运难以预测,每一个个体有也只有一次存在的机会,我们绝无可能再来一次。不管是在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向往爱情就该追求爱情,渴望功名就该沉浮宦海。“梦”外之人谈的红楼实在浅薄,这是一本我未曾打开的书,我憧憬过数次的梦。
作者:沈晓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