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北京的这几年,我喜欢了好几个女孩子。
同韩梅梅一样,李静睿也是一个内心独立的女子。独立,是这群女孩子的特质,也是我追求的一个标杆。同时,她们还个性不安分,但都爱读书。
做一个走很多路,读好多书的姑娘
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岛,但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卡瓦菲斯《伊萨卡岛》
就是因为这句话,在成府路的万圣书园,我对她的《愿你的道路漫长》一见钟情。看了一段,立即收入囊中。
她在自序里面提到帕斯捷尔纳克《唯一的日子》:“情人们仿佛在梦中,彼此急切地吸引 / 在高高的树梢上,椋鸟晒得汗涔涔 / 睡眼惺忪的时针,懒得在表盘上旋动 / 一日长于百年,拥抱无止无终”。
我相信生命的漫长,一日长于一年,可以经历千奇百怪的事情;我也相信生命的短促,每一个片段都会意境幽远;我希望自己的道路漫长,并且充满各种意外,才能对得住我舍命来此一遭。
1.每个人的双城记
这是她书里的第一个主题。书集结出版的时候,她正从纽约回国,在此刚写下在纽约的那段日子。
她是读了《这就是纽约》去了,然后果然见识了纽约的各种怪力嶙峋,璀璨夺目,而后便是无尽的黑夜。我们因自由而来,却首先得学会孤独。
属于她的双城记,并没有哪一座城市真正的属于她。
我虽未出国,却已来北京四年,北京也算我的第二城。北京,比故乡自由、开放、规则化,可究竟不属于我。
双城不同,伤城类似。
无论多久,你学会的并不是那些技能、人际关系、或者经验,你只是不得不学会独处。从而能冷静的面对无论何种境遇的问题。
2.读不完的逝水流年
书里的第二趴是关于青春回忆的。
我也喜欢怀念,但我的怀念远没有作者的精彩。
后来我感觉到原因可能是很多方面我都不如作者勇敢,比如踩着10公分的高跟鞋招摇过市,比如年纪不大,就开始涂着妖艳的口红以自娱,再或者勇敢的在青春里爱着某个可爱的男孩子……
是的,回头看去,人生的精彩处都是来自曾经的初生牛犊、勇敢、冒进,哪怕曾经糊里糊涂。最怕自己的怯懦最终只是活成了回忆。
如她在文中引用的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里描述城市与眼睛:“珍露德的面貌要视乎你用怎样的心情看它而定……你不能说这一种面貌比另一种面貌更真实,可是,你说听到有关珍露德高处的传说,大部分来自别人的记忆。”
3.故乡的情话
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美国,她总有一些想对故乡说的情话。一如我才来北京思念,便以对故乡充满无限惆怅。
在每一个不知道是否属于自己的城市,她读着《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着《爱这个世界》,偶尔也读张爱玲《倾城之恋》,或者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她的不断的如饥似渴的对知识的摄入,填补了她在陌生环境里内心的空虚,某个在异乡散步的路上,尽是对故乡满满的情话。
故乡,不止是一个地方,那个地方不止有父母,离开多年后,你才真心知道有个叫根的东西一直在你心里,离得越远越久,她生的根,越扎实越深厚。我读过的每一个句子,每一本未知的世界,都让沉静中的我想对离开的地方写首诗。
冯古内特《没有国家的人》里面提到:“我们都在世界上到处游荡,你别说不是这样。”情绪不是读了她的书有的,但是的确是读了她的小散文才知道自己的小情绪该如何安放。
4.生活的可能性
如前文及文章开头提到的,在北京这几年,我喜欢了好几个女孩子。
这些女孩子,我之所以能遇到她们,并爱上她们,是因为她们通过自己的生活、文章、路径告诉我生活的可能性。
生活需要冒险,也需要榜样。她们便是。
比如该文中的李静睿,一个做了八年的记者,后来选择了失业。发表了1本自己的随笔,1本短篇小说和1本长篇小说,而我只看了2本她的书就想将她奉为我的偶像,原因就是她的随笔中提到了那些丰富类别的书籍。
她通过那些不同文体,不同作者,不同题材的书中,作者的眼中,看到了一个我所一直看不到的世界。而这个途径,我是从她的文中所感受到的。
她可以从事不同的职业,可以去往不同的城市,或者写下与其他作者相同主题的文字,但是她所有的摄入再输出,就是能与别人不一样。
我相信这种可能性,是读书带来的。这坚定了我继续读书,多读书的信心。
生活有很多可能性,我们没有办法一一尝试,但是可以通过书来领略。
上文提到我欣赏梅梅的个性,而我也同样欣赏静睿的博学,这个博学不是深奥,而是一种对生命对世界广泛的兴趣,而成就的她自己,令我欣喜。
我感谢每一个遇到的带给我惊喜的女孩子,感谢她们让我知道有一种女人是可以惊艳了时光的,不紧不慢,不争不抢,不卑不亢,自在从容。
我想,那是未来我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