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必须说明,今天所写的是一篇命题作文,关于如何写作的方法论和一些心得。在接到这个命题之前,我已经交付了一篇题名为梦的短文作为我这个星期的作业。和有些同学一样,一开始我是没有做好准备,要写一篇命题作文,关于写作的。但是基于近期自我感觉对时间和精力的管理的不足。所以我是把这篇关于写作的文章作为对自己的另类管理来尝试的。因为我在加入007后也不知道到底写作这条路应该如何走得更好以及如何走得更远。
近期从007开始,陆续加入了不少的社群,有关于读书的,有关于英文的刻意练习的,其中读书的我就加了两个,一个是新生大学的精读营,还有一个是新华社的读书大厦。之所以选择读书,是因为感觉输入不够。既然要七天写一篇,坚持写七年,那应该每篇都有不同的见解,因为我不清楚怎么写,所以我决定要多读,这次接到要写关于写作的任务,也是同样的观点,所以我在自己的书柜里找到一本买了很久,但没有读的关于写作的书,书名叫做《写出我心》英文名叫Writing Down the Bones。是一本讲述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书。本文仅就如何写作,结合这本书谈谈自己的看法。
偶得一本写作的书的读后感李笑来老师说,七年就是一辈子,而他通过写作,使自己的七年超出别人的一辈子,以写作实现个人价值自我增值,来实现真正的不同的人生的自我迭代。什么叫做迭代?作者说作家有两辈子,写作的过程也是对经历的素描。过去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喜欢下小雨的时候不打伞,原来我是在感受雨中的静。参加坐享并开始听书、读书和少量写作之后,我喜欢开着白噪音来确保做事时的一种仅次于安静的状态,过去我不懂,现在想来,或许我是在人生的静谧中寻找一种便于感受的常态吧,雨声、雷鸣、鸟叫、钟鼓之音……或许超越生死一世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文字、书画等艺术表现让人们重读你对一时一世的把握,在向死而生的描述中放大人生的点线面。
通过近期的读书以及交流,我发现写作其实也是一种个人世界的自我重构。对于自己所见所思所读以手中的笔,重新梳理和描写出来。我们初期写的简书或者微文,由于知名度的问题,不一定有多少人看,但是写作本身最大的价值在于使自己重新认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既是对日常所得的一种整理和收集,也是通过整理和书写来实现思想的自我升级的过程。
我们可以描写照到面前的一束光,也可以写去过的一个城市,还可以写经历过的一段往事,与我们曾经一直相伴的某位亲人,所拥有的,所经历的,想象到的以及听说的,都可以落笔,都可以入文。我们所写的,不仅是心中所有,也是深入骨髓的自我认知,写出的是我们的世界。参与007,我们追求一种写作的自我迭代与升级,我曾经说,我到了八九班,是与其他的战友共同连接了各自的世界,我的世界开了一扇窗,与我的伙伴相连,而实际上在写作的时候,这扇窗就已经打开了。我们各自的世界都很大,所能写出的不过是世界中的一个角落或者一片瓦砾。
当其他人在重读我们的写作内容,体会我们的世界所传达的知识体系时,我们已经在对自己的其他认知,以及从别人的世界中所获得的东西作出整理,形成新的世界观和新的世界构造。佛有云,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无论是一叶还是一花,都有其脉络,可见其芬芳,有自己的成长,每一部分都可以用来写,写成一篇文章,写成一篇诗歌,都是一种写作。我想这就是我们可以实现持续写作七年的一个出发点和基本点。
偶得一本写作的书的读后感下面谈谈写作的方法论。书中提出,写作与禅修是相通的,作者还说,他所描述的写作的方法论,让他的朋友看到以后,认为是经商之道,是处世之道。看到类似的文字,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作者写这本书是在1980年前后,那个时代的美国,有很多知识分子正在追求禅修,即使到了现在,禅修也是很多美国人的一种追求定境的选择和必修课。笑来老师也提出了关于坐享的理论和实践。我甚至颇有些思维定式的揣测:我国的现有经济体量既然和7080年代的美国差不多,那么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是否反过来也可以说,这部80年代的作品也应正适合现在的我们呢。关于怎么写,作者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提法就是他坚持任何时间有空就会写,而且给自己限定过一个对我来说觉得很苛刻的内容,作者提出:她对自己的要求是,每个月写完一本笔记本,无论这本笔记本是多少,而她用的是活页式的常规笔记本,正常都在一百页以上。通过文中的描述,我看到的作者心态就是无论自己想到什么都写出来,完全的敞开自己的心扉,把自己的世界全部的书写下来,即使在书写的这一刻,情绪不好,头脑中有一个非常暴躁的小人,那么就让这个暴躁的小人来不断的捶打不断的发泄,这些文字都写在笔记本里,等到可以成文的时候,摘出其中,自己觉得可用的部分。也就是不是所谓写出我心,而是写出我的世界,在我的世界中选择,我想要向别人展示的那个钻石或者那片瓦砾。关于这一点,作者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土壤,肥料以及生活垃圾,但是作者把他的日常写作过程看作是堆肥的过程,当肥料堆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或许就在某个写作的点上,就能开出一朵美丽的小花,他向世界展示的就是一朵朵美丽的小花。我的理解就是,写作的方法也是一种刻意练习,刻意的描绘自己的世界,在堆肥的过程中,培育出花朵一般的亮点。
《写出我心》的作者娜塔莉在向禅师咨询的时候,禅师提出,你的写作不就是一种定境吗?而且,貌似写作还可以不论时间、不论空间、不计外部环境地实施。甚至面有一个人在对你喋喋不休,你也可以让自己的思想进入写作的构思状态。
偶得一本写作的书的读后感说起来,真的要感谢班委要求的这次命题作文,否则我也不会强迫自己抓起手边的这本写出我心。我们说七年就是一辈子,那什么是一辈子呢?从出生到死亡就是一辈子,佛说一念生一念死,写作就是让我们把生的所有和死的见证全部描述出来,无论璀璨抑或平凡,无论离合,抑或悲欢。人生是没有说明书的,我们的行为就是我们的实践,写作就是重构的说明书和方法论。我们常说以梦为马,策马扬鞭去远方。读书或写作,其实就是以文字为舟,以文字为翅膀。当我读到悲伤的文字的时候,当我写完了一段经历的时候,其实已经不再是写作时的描述态了,而是以过来人的身份,以未来的视角重历刚刚把握的当下。
余光中写李白时是这样说的“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号称诗仙,实为酒中仙,作诗无数,做事却一塌糊涂,后来因为政治立场错误,没有政商而沉沦。其实李白作诗饮酒就是求得一种状态,物我两忘。写作时才思如泉涌,写罢就沉醉不知归路了,只因写在当下的李白,活在酒色中。徐志摩写再别康桥时起句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直觉得很有意境的感觉,其实也就是写作时凝聚一刻,写罢拂袖离去的意向。
偶得一本写作的书的读后感所以,无论生活给了我们什么,我们都可以通过写作来堆肥,当写作中把自有世界的一个瞬间凝结成一朵花后,要有事了拂衣去的大度,保持活在当下,保持写作的常态。这,就是我对写作的一种解读,希望能给阅读到的朋友一点帮助。写作作为一种刻意练习,首先在于行动,很庆幸与简友们一起实践。愿我们携手走得更远!
喜欢的话请点赞,欢迎留言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