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明确一下“稀缺”一词在经济学上的解释。
物品的定义是有胜于无,而在有胜于无之中,有一大部分是多胜于少的。“多胜于少”即经济物品的定义。这定义中的“胜”,是很客观的,假若我们将五两黄金分为两份,一份三两,一份二两,由人随意选择,被人选取的那份是三两,那么黄金就是经济物品了。两相比较,被选取的那一份就算是较为优胜了,究竟是好还是坏,是否有益身心,却是无关宏旨的。因此,“胜”在这里并无主观或价值观的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稀缺是经济物品的一个特征,也就是说,经济物品总是供不应求的,不存在某种“不稀缺的经济物品”,无论它们的数量和品种有多丰富,只要突破不了生产资料和生产力的双重限制,就永远也无法填满人类欲望(需求)的无底洞。这也是经济物品不可无偿得到而必须付出代价的根本原因。
上述定义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说的,而在《稀缺》一书中,稀缺主要是对个人而言的,个人可以占有远超过平均数的经济物品,也可以降低自己的需求(或需求本来就低),所以也就有了不稀缺(供求平衡甚至供大于求)的可能。
蚂蚁私塾在解读《稀缺》这本书时举了很多例子,其中一部分可以用稀缺来解释;一部分用稀缺来解释则比较牵强,不如认为是注意力分配的问题,根源上属于认知问题;有少数例子属于其他认知问题;还有一个恰好是不稀缺的例子。以下具体分析(覆盖了私塾中提到的大部分例子)。
一、稀缺
这部分的例子有:(1)NBA季后赛中的防守效率高于常规赛、(2)穷人很少买保险、(3)饥饿的人对食物特别敏感、(4)小行李箱无法随意装衣物、(5)买心仪的衣服只能二选一、(6)陪孩子去动物园和跟生意伙伴吃饭在时间很有限的情况下只能二选一、(7)普通人对房子特别重视、(8)借钱炒股的人被迫割肉、(9)很穷的人吃个盒饭也要再三计较、(10)穷人生孩子没有太多好处。关于(1),NBA是一门靠明星生存的生意,季后赛则是明星的showtime,明星能力更强,更少失误,体现为赛事的对抗性增加,得分难度加大,统计的结果就是比分偏低、防守效率较高,这是人才(明星)的稀缺造成的。(6)是时间的稀缺。其余都是金钱或物资的稀缺。面对稀缺,人要么无法对抗,如(3)(4),要么对抗会带来更大损失的风险,是不理智的,如(5)(6)。解决之道,要么获取更多资源,要么降低自己的需求,别无他法,比如(9),要么去多赚钱,要么就别想着吃盒饭。
二、注意力分配的问题
这部分的例子有:(1)考试前临阵磨枪效率高、(2)开会后期效率高、(3)消防员容易因为忘记系安全带而丧命、(4)放弃准备重要演讲而陪妻子逛街的丈夫变得情绪化、(5)心思花在琐事上而降低了工作效率、(6)欠债会激发挣钱能力、(7)期待被关注的人对别人提到自己名字特别敏感、(8)令人分心的问题会降低智商测试的水平、(9)公司决策人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忽略了全局战略。这些例子不太适合用稀缺来解释,因为,想要改变这些情况,既不需要获取更多资源(注意力资源也无法获得更多),也不必降低自己的需求,而只要甚至只能改变注意力的分配,包括每个线程占用多少内存、线程的多少、是否留有余地。
而一个人究竟会如何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又跟他的认知能力有关,如果能做到私塾的口号那样,“看清世界,掌控自己”,就能得到正面的效果,所谓“忽略细枝末节”、“抑制”、“管窥”、“短视”、“疲于奔命”等问题都可以避免,比如(3)中的消防员应该意识到“安全到达”的优先级高于“尽快到达”,将系安全带的行为程序化,从而保全自己的生命,又如(4)中的丈夫应当认识到,陪妻子逛街和为演讲做准备是不可兼得的,与其在逛街时心生抱怨,两边不讨好,不如乖乖留在家里做功课,或者干脆降低对演讲的重视程度,愉快地把街逛完,又如(8)中的受测者可以做到不受额外问题的干扰;反之,则得到负面的效果,比如在(1)中,即使学生终止了其它无关考试的程序,但与此同时,他可能启动了另一个程序,叫做“焦虑”,焦虑所占用的注意力内存可能比原先所有运行的程序所占用的注意力内存加起来还要多,最后他并未获得“专注红利”,临阵磨枪的效果极差,现实中这种“非考试型选手”并不罕见。
三、其他认知问题
这部分的例子有:(1)在省钱的实践中把省钱的比例看得比省钱的绝对数更重要、(2)并无独立性的“汽油账户”、(3)购物券等造成的高福利幻觉。上一类的例子跟稀缺还扯得上一点关系,但这三个例子完全是由于当事人不会算账而已。
四、不稀缺
这部分只有一个例子:印度某菜市场的小贩宁可花光当天的利润也不愿意存钱,被资助后依然返贫。这个例子要细看,这些小贩的情况跟不敢吃盒饭的穷人的例子很不一样,他们正好相反,敢于消费,而且总是喝茶吃点心之类的低端消费,他们中肯定有人是有家庭的,却好像没有家庭要养似的,有多少花多少。这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多少高消费的需求,从现有的消费中就已得到相当的满足,所以没有省钱的动机,可以说,他们通过“无欲”达到了不稀缺的境界。估计我的这个看法不太容易被人认同,但是,你要相信,印度是个不可思议的地方。
最后,我认为《稀缺》一书的作者真正想表达的观点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人穷志短。书中大部分内容是在为这四个字作注脚、出对策,其他内容是拿来扩展理论适用范围的,所以难免有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之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