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作者 |
其实在今年的SAPPHIRE上,Hasso大爷除了介绍Leonardo之外,还谈到SAP的另一个产品,就是我今天想聊的SAP Digital Boardroom(以下简称DB)。
首先来看看这套牛X到爆炸的系统长什么样子。
DB是一套供公司高层在开会时使用的图形化报表系统,它的典型形态是三个彼此相连的巨型屏幕。
我接触过不少SAP的产品,无论是传统ERP,或是现在流行的S/4,Cloud Platform和Leonardo。但是DB是个例外,我还没实际见过这款产品,一方面它是设计给CxO这个级别的高层使用的,另一方面,这东西可能实际的国内客户也比较少。
我知道你这时候说不定心里犯嘀咕:好你个大话君,连产品都没见过,就敢跑过来瞎忽悠。
嗯,我别的没有,就是好奇心强。觉得DB这个东西有意思,于是我把网上能找到的Roadmap,blog,openSAP courses全看了一遍,花了十几个小时,这样是不是感觉靠谱点了?
言归正传。
我在看DB介绍时,脑中一直在想,假设我是坐在会议室里的高层(心中另一个声音说:想的美!),我会希望DB起到什么效果。想了很久,最终找到了这样一个答案:
通过使用实时的洞见,来帮助企业决策。
这句话看起来很没营养,就像产品宣传册中会出现的其他句子一样。别急,让我带你解读一下这句话中的三个关键词:实时,洞见,决策。
01 实时
我们开会时如果要展示数据,一般人用的工具是什么?估计90%以上的人都逃不脱PPT或者Excel的窠臼。这两大武器从大学写论文开始,已经陪伴每个人不知道多少年了。
重要会议之前,我们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准备报表或者数据,但是这些汇报文件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是静态的,无法随着企业数据变化而动态更新。CFO每个月要向董事会汇报一次财务状况,其实每次的数据来源是类似的,但是PPT文件本身可不会自己就变化了。
显而易见,DB可以很轻松地做到这一点。
从上图可以看到,从信息流的角度,SAP把DB定位为公司最高层使用的产品。
S/4 HANA?那是基层员工做日常业务用的,你啥时候见过CEO有ERP账号的。BO或是BW?那也只是一般经理会去使用,开会前把报表拉出来,给高层老板汇报。
换句话说,ERP,BI,BW,SF,Concur等各种系统,都只是DB的数据源而已。这跟传统的BW逻辑没什么不同,但是现在HANA了,这就意味着数据不需要在从源系统复制到DB去。DB仅仅承担一个展示层的作用,一切的图形化展示都是基于底层数据实时生成的。
说得技术一点,DB如果连接了S/4或是BW,它可以直接调用S/4的CDS view或者BW中现成的query,都是SAP自家的产品,集成性有保证。
Single source of truth,就是这么简单。
在看openSAP的视频的时候,有一点让我觉得很有趣,就是DB也可以接入外部的数据源。例如可以用自己公司的名称或者品牌作为关键字,动态地把来自社交媒体的信息更新到DB上,国外就是Twitter,国内就是微博微信等等,这些社交媒体都有API可供调用。
你想想,在开董事会的时候,大屏幕上可以滚动显示微博上对于自己公司商品或是品牌的评论,是不是可以让高管们讨论的时候,更接地气一点?
企业涉及的大数据一般分为三类:
传统企业业务数据:例如来自ERP或者CRM的数据
物联网数据:例如设备上的传感器,车辆上的GPS所发送的信息等等
社交媒体信息:就是刚刚说的微博或是Twitter上用户的行为和反馈
DB的目标肯定是要把以上三类数据都接入进来,这让DB能够成为全方位信息的汇集点。
高管们,准备好指点江山了么?
02 洞见
数据本身,哪怕再多,如果仅仅是躺在硬盘上,也不产生价值。
数据要能带来洞见,洞见要能指导行动。
互联网企业在这一点上都做得特别好。同样的商品,在亚马逊上展示给不同客户的价格是不一样的,亚马逊会记录用户的行为:以前购买过什么商品,购物习惯是怎么样的,是否会在多个平台间比价,是否会在同类商品间比价等等,这些数据决定了最终在屏幕上呈现的价格。
在我看来,企业管理中所需要的洞见一点都不比电商网站少。
openSAP的视频中,举了一个通过DB分析公司差旅费的例子,我觉得很有代表性。公司高层坐在一起,分析为什么企业的差旅费用居高不下,以及下一步该怎么做来优化差旅支出。
在DB大屏上,展示了很多差旅相关的信息:不同的机票类型,商务舱机票所占的比例,最常乘坐的前五个航空公司,前五名的出差目的地等。这些信息很多是直接来自Concur的,集成性的体现,again。
但是,上面提到的这些,依然只是数据,而非洞见,数据没法直接指导行动。
在另外的两幅图表中,SAP提供了堪称为产生洞见的分析:
第一幅分析了机票预订时间和实际出差时间的关系,很简单,越晚订票,机票越贵。通过这个分析,能帮助企业制定更有效的差旅预定制度。
第二幅则展示了因为没有按最低价订机票,公司产生了多少的损失。拿着这个数据,老板们就有理由骂人啦,下属们下次想不挨骂,只好乖乖地订低价票。
美轮美奂的图形化界面,三块可触控的巨型屏,这都只是表象。DB的核心价值是要能产生出帮助决策的洞见,这样的洞见可能来自于不同维度数据之间的综合。
再举个例子,作为一家运输公司,肯定有自己车辆每个月的意外事故的统计数据。同时,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每辆车上也都装有GPS。如果割裂地看,无论是事故数据还是GPS地理位置信息,都仅仅是干巴巴的静态数据而已,但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再加上DB所能提供的地图功能,铛铛,有价值的信息就展现出来了。
从地图上能看出什么位置,哪条路线发生事故的几率比较大,因此能优化以后的运输线路。
避开危险,一路向前!
说到这里,你应该能看出来了。对于DB这样一个产品,真正能体现功力的,是看SAP到底有多少在数据分析领域的最佳业务实践。换句话说,针对不同的业务,不同的数据,怎么发掘不同数据间的相关性,怎么去设计每个业务的故事线,再以最新潮的图形化技术展现出来,是DB这个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做最佳业务实践,这是SAP强项啊,看几个截图,这都是SAP已经做好的成品了。
03 决策
有了数据,不够,有了洞见,依然不够。
一切数据和洞见,都是为了决策和行动所准备的。
不同的人面临同样的事实,会作出不同的选择。就好像1996年乔布斯重返苹果,作出了当时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的决定:砍掉了苹果大部分的产品线。
我不觉得一套DB就能帮企业高管作出这样的战略性决策,但是至少能起到辅助作用。
SAP经常说的价值动因树(Value driver tree)就是这样的一个工具,在openSAP的视频中也有提到。对于企业的最终盈利状况,可能有200多个KPI与之相关,这整个构成了价值动因树。在DB上,每个KPI的调整,都能很直观的看到对结果的影响,这个功能还是蛮实用的。
另一个能帮助决策的就是在DB中内嵌的Predictive Forecast功能。写到这里我真的觉得好纠结,在我这个英语六级挣扎了两次才过的人眼中,Predictive和Forecast这两个单词不都是预测的意思么?放在一起,这是几个意思?
上图就是一个Predictive Forecast的例子,在DB上,销售VP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内置的预测模型,对未来几个月的的销售状况进行判断,系统可以区分最好/正常/最差的情况,分别进行图形化展示。
有了洞见,再加上预测,如果我是高管,真正做出决策之前,应该有点底了。
04 不足
虽然我没有实际使用过DB,但是我认真观察了openSAP上的视频啊,那可是SAP负责DB的global lead亲自讲的呢。在观看过程中,我觉得DB是个蛮高大上的产品,但是也并不是百分百完美,依然有地方可以优化。
首先是硬件,DB最基础的方式是基于三块巨型触摸屏的,当然也可以是笔记本+投影仪的方式,但是估计效果会差一些。SAP演示时,使用的是三星触摸屏,给人的感觉,这三块屏幕虽然大,但是触控并不够灵敏,跟我们平时使用的iPad的流畅程度还有差距。另外,电子产品一般都遵循摩尔定律,可以预见到两年后液晶大屏的技术一定会发生快速迭代,对于使用DB产品的客户来说,要想始终保持最佳的性能,恐怕在硬件上也得继续投资才行。
其次是界面设计,在演示中有出现过很多次的点按不准确,这让我这样习惯了苹果行云流水般操作的人,稍加注意就能发觉。这既有大型触摸屏的灵敏度原因,也因为当前DB的界面设计中,很多图标,按钮都设计的过小。我觉得如果我是会议室里的高管,要想看清DB上的某些字或是注解,必须得带上眼镜才行,因为太小了。一旦DB上的信息不能被快速准确的阅读,也就失去帮助决策的意义。
05 最后
有人说,所谓「成功创新」的定义,就是:有一个伟大的概念,并且始终用最「黑」的科技和最新的想法使其不断进化和迭代。
SAP Digital Boardroom有点这个意思。
跟传统的BI(Business Intelligence),EIS(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ESS(Executive Support System)不同,DB能提供的,可不仅仅是图形化界面,动态报表,对内部和外部数据的访问等等传统功能。
它的目标应该是成为企业高管的决策引擎,快速解答关于企业经营中的任何问题。
我觉得,若干年后的DB应该是一个Siri一样的智能助手,高管只需要向ta提问,就能以最恰当地图形化形式,动态地获得任何想看到的数据和洞见,帮助企业决策。
这一天,不会太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