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不管是上一节常态课,还是公开课,只要这一节课上得一马平川、一览无余、一泻千里、一帆风顺,心情会好许久,再说这样的课,听课者的评价也不会差到那去,势必让人飘飘然。现在想想,这样的一节课就像走过场,要么问题设计太容易,要么这个问题课文中一眼便可看到,没有价值,要么老师做了充分的准备,总之学生没有做过独立的,比较有难度的思考。这也许是课堂最大的障碍。
这个问题,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总是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可往往老师喧宾夺主,整节课由老师主宰,学生虽然有活动,长此以往的老师代劳,是多数学生懒于动脑,懒于思考。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时,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课堂上出现“伪学习者”,不捣乱,也不思考,装模作样者,在交流时,会出现“言之有理即可”的回答,可见,学生不思考,依赖课堂全解等辅助资料的较多。真正思考的学生不多,即使部分学生思考,也不做深层次的思考。
所以语文课堂应该像数学课那样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的质疑。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首先要让学生发现文本的精华所在,“于无疑处质疑”,通过“疑难”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释疑”促使学生“跨越”,最终促使学生“大脑成长”“智慧成长”。对于比较晦涩、时代久远的文章,学生的“疑难”处比较多,就需要去揭示“疑”,让学生明白“疑”,减少“疑”。通过“疑”来激活、带动“思”。
因此,做好语文课堂思考点的选择与设计就尤为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