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先还是扫清字面障碍。大庙,即太庙;鄹人之子,“鄹”,鲁国小邑,孔子的父亲做过鄹邑的大夫,所以说孔子是鄹人之子。
孔子初进太庙,每事每物都仔细询问。有人就说了:“那个鄹人之子到底知不知礼,一进太庙,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到说“这就是礼呀”。
这是怎样一种情感呢?我们代入下,一个粉丝到了自己影视偶像的舞台、电影拍摄地或录音棚,就是那种每事问,就是那种兴奋。
再来还原下。太庙,鲁国时的祖庙,即曲阜的周公庙,祭周公之庙。当时青年的孔子,仕途始于鲁国,入太庙助祭。前一篇,就点出孔子独爱周礼,现在就是到了周公庙,到了他偶像的地方,你说孔子兴不兴奋?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
每事问。祭祀中礼乐仪式,乐器陈设,每一件物品,每一个环节,都仔细的问。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既然崇尚周礼,也遵从周礼,必定对这个项目做过功课,知道文盛的周礼是怎么回事,而每事问呢?其实就是把理论知识搁置原环境里体验一番,印证周礼“行于朝廷,施于邦国,达于街巷”这一番景象,活水的源头就在刚才打开印证的水龙头,倾泻于太庙。
而这其间,就触碰到了儒家的读书原则“切己体察”。将最初的数据库放到现实真实场景,量体裁衣,能不能有共鸣,能不能有收获。现场有神灵,这衣服也会光彩夺目。这就不难理解,孔子知礼,还要问礼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他所作的回答“是礼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