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会有很多好的想法和计划,但能把计划变成行动,并坚持下去的总是很少,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想和做这两个行为背后的推动力量不同。
比如,很多人会给自己制定运动计划,一开始还能保持,但时间久了就会懈怠或者直接放弃。再比如在投资上,很多人都明白投资要分散风险,把资金全买了国内的股票,和买一些国内股票,再买些国外股票是不一样的,后者才能更好的分散风险。
有人会说,这很简单,无论是运动,还是投资,想的过程并不费力,而执行的过程才是最费力的。
是的,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是和我们身体分泌的一种物质有关,这个物质叫多巴胺。
很多人对多巴胺有误解,认为这是一种让我们快乐的物质,实际上并非这么简单,这种物质更多的是为我们努力工作、执行计划、实现目标提供了动力。
举个例子,在远古时代,当猎人饿了,看到一只鹿,就会想把鹿抓住吃掉,这就是多巴胺在起作用,如果我们的身体不分泌这种物质,即便猎人饿了,也不会去打猎。
真的是这样吗?这里有个实验,在1953年,加拿大有两个心理学家James和Peter把老鼠关在笼子里面,饿它一段时间,等它非常饿时,在笼子两端都放了些食物,先把老鼠放在中间。这个时候老鼠自然就会往两边跑,然后去吃食物。但就快要跑到食物跟前,你在老鼠头上电击一下。这个时候老鼠就不去吃东西了,停在那边,继续等待被电击。
为什么老鼠要等待点击呢?
因为老鼠饿的过程中分泌的多巴胺让它获得的东西不是食物,而是电击,于是原来对食物的期盼变成了对电击的期盼。
之后很多科学家还在人身上做类似的实验。在老鼠大脑相对应的人的大脑部位种上电极,然后你发现人可以去按开关,去电击自己。实验发现这些人特别喜欢电击自己,控制不住,哪怕整个人都已经完全没力气,还会不停地电击自己,这就是多巴胺的力量。
多巴胺不会直接导致快乐,而是让你对奖赏有一种期盼,比如对电击的期盼。
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想和做是两回事呢?主要就是因为多巴胺。
很多人都会有这种体验,当计划一次出行时,在计划的过程中就会感到非常快乐,而真正去的时候,反而没有计划时的那种快乐了。
原因是你在计划的时候已经对奖励有了预期,这个时候你的大脑已经分泌了多巴胺,并带来一些快乐的感觉。
制定运动计划、理解分散投资的时候,我们大脑就已经分泌了多巴胺,并让我们感受到计划达成时的快乐。但真正到做的时候,多巴胺的分泌并没有那么强的持续性,当无法感受到计划时给予我们的那种快乐时,就容易放弃。
所以,想和做的困难点并不是谁比谁更有毅力,而是在多巴胺分泌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能够继续坚持,更深入一点讲,人的每个行为都是要有内在的“奖励”去推动的,在执行的后期,内在的奖励(多巴胺)会天然不足,这个时候要想继续坚持下去,就需要找到更多奖励机制,让自己感受到快乐,而不是一味的告诉自己,要努力,要坚持,人还是没有那么高尚,每一步行动背后都要有“奖励”才能让这个行为持续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