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三件事,第1675天#
《命若琴弦》是作家[史铁生]
小说讲述了一老一少两个瞎子以说唱为生,心中寄望着“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时候”就能拿到药方并看见光明。当琴弦断了一千根时,老瞎子得到的只是一张白纸,但他却选择在小说结尾告诉小瞎子“要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
《命若琴弦》揭示了极其深刻的生命哲理,即人应始终充满希望,并不断努力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要勇敢与命运抗争,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个人存在的价值,找到生存的根本意义。史铁生从人性心灵的视角讲述盲人与命运进行斗争、努力追求人生价值的励志故事,充分突出了其在创作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这是百度百科对作家史铁生短篇小说《命若琴弦》阐释。
其实知道这个故事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在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一书的序言里面就讲了这个故事。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目标导向的。
有了目标,就有了希望;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
为什么不说是一万根琴弦呢?因为目标难度太大,有可能会放弃。
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好目标呢?
至少是符合SMART原则的目标。就是具体的、可衡量的、能实现的、相关联的、有时间限度的。
一个琴师,弹断1000根琴弦,就符合SMART原则。如果是10000根琴弦的话,无法实现,绝大部分人会放弃。
不符合SMART原则的目标就一定不行吗?
不一定。
人为自己设下目标,带出希望。所有的行为将会凝聚在这个希望的周围,活出意义来。
心理学家阿德勒称之为“梦幻目标”。他在犹太集中营中,在生死之交的恐怖境遇中,绽开出意义治疗的奇葩,也是借助于这种梦幻目标。
维克多·弗兰克尔,出生于奥地利的美国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二战期间也在犹太集中营中待过。
这期间他设想了各式各样的状况,比如想象他从死亡营获释后,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授自己从这段痛苦遭遇中学得的宝贵教训,告诉他们如何用心灵的眼睛看待自己的经历。
凭着想象与记忆,他不断修炼心灵、头脑和道德的自律能力,将内心的自由种子培育得日益成熟,直到超脱纳粹的禁锢。对于物质环境,纳粹享有决定权和一定的自由,但是弗兰克尔享有更伟大的自由——他强大的内心力量可以帮助他实践自己的选择,超越纳粹的禁锢。这种力量感化了其他的囚犯,甚至狱卒,帮助狱友们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寻回自尊。
他设想的各种情景,可以算作一个目标,但和我们所说的SMART原则有差距。但这种目标依然可以让人看到希望,找到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