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看见了什么——读《看见》有感

我看见了什么——读《看见》有感

作者: 文竹i | 来源:发表于2017-08-02 22:12 被阅读0次

            记不清第一次在荧屏上看到柴静是什么时间,但我记住了她温婉、清丽甚至有些柔弱的面孔,就是这温婉、清丽甚至柔弱,引发了我的想象:担当《东方时空》这档当时颇具影响力、具有一定深度的节目主持的她,身上一定有着某种和这样的外表所不同的东西。正是这种想象也可以说是疑问,让我对柴静和她主持的节目有了一份关注,这关注直至后来她写的书《看见》。

            看书的过程中,我不由自主地拿起笔,在书中划上,在纸上写下,只为了阅读过程中内心随时而生的触动。触动很多,最深的有以下两点。

              一、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在《看见》一书中,作者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只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通过真实深入的采访、平等互敬的交流,还原着事实真相,真实记录事件中的人。“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当然存在,但恶也可能一直存在。欠意不一定能弥补,伤害却有可能被原谅,忏悔也许存在,也许永远没有,都无法强制,强制出来也没有意义。”一个片子里的人,心里有什么,记者只要别拿石头拦着,他自己会流淌出来的,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双城的创伤、沉默在尖叫、华南虎事件、虐猫事件、药家鑫事件等等,因为她坚持了新闻的真实、客观,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从而呈现了人性的本真。

            书中提到,某位记者拍了一个片子,内容是一位中学教师辞掉工作,在家收留了一些有智力障碍的孩子。记者写了这位老师为孩子们钉作业本、判作业、带他们去吃麦当劳,却没写那位老师一年在一个孩子身上收两到三万块钱,而这点,他明明知道。在多数人意识当中,要歌颂一个人物,就是对这个人物有利的要描写,所谓不利的就要免去,这是长期以来新闻报道中形成的一种观念,一种意识。正是这种意识蒙昧了人的双眼,掩藏了人性。陈虻说,“别让别人的活着和存在成为你表达思想的工具,别在生活里找你想要的,要去感受生活里发生的东西。”我喜欢这句话,我想存在即是必然,真实才可体现人性,真实才会增强感染力,引发共鸣。

              二、 美丽的底色是书香。读《看见》这本书,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读着读着就会有一句话语跳跃出来,让你想回头再读并力图把它背下来。这样的话语闪着哲理的火花,擦过脑海、直触心灵。另外书中还有很多恰到好处的景物和心理描写以及名人话语的引用,不仅于朴实平凡的叙述中给人以美的享受,更于润物无声中增加了本书语言和思想上的份量。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三毛也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其实它们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每一个信手拈来的从容,都是厚积薄发的沉淀,柴静在书中说,阅读是她最大的乐趣。我想,正是有书香做底色,在她身上才会散发出由内而外的美丽!

            一本书能够让人看见的东西也许很多,也许很少,但只要能够看见,就是一种收获。写完这篇读后感,我在心里对自己说:读书吧,从现在开始,从《看见》开始!

    我看见了什么——读《看见》有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看见了什么——读《看见》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aup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