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12-09 音乐·文字·我

2018-12-09 音乐·文字·我

作者: 一位教育行者的随想 | 来源:发表于2018-12-09 11:56 被阅读0次


    音乐·文字·我 

     工作紧张时,听一听音乐、再胡乱写几段文字也是一种舒缓压力与情绪的好办法。

    这些年在学校时,我的写作基本以叙事类和反思类文字为主。也就是白天做了什么工作,晚上写作时就如实记录。或者,就看到的某类事件或某个场景,写下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如果能有时间稍做修改,达到文从字顺的要求,基本上就能被杂志和报纸刊登了,回想近年来我在纸媒上发表过的近百篇文章,这两类内容占了绝大多数。

    但是,离开讲台和课堂,就像鱼儿离开了水、树木离开了大地,没有实践、无法思考,自然就不再有“思如泉涌”般济地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了。

    过去,曾有人问我,每天写作1000字是不是太累?发表了那些多文章是不是非常辛苦?他劝我还是多休息、不要太拼命。我只是微笑应答。实际上,对于写作,我并不觉得累与辛苦。我的所谓写作,就是自己教育工作的真实记录,并不是冥思苦想的结果。所以,每天晚上2个小时的时间,近2000字的文章只是在指尖上复盘白天的工作而已。我所写的文字就如我口述的内容,顺心流淌,不娇柔做作。如果不是真实发生和自己亲力亲为之事,那样的写作才让人痛苦呢。我的文章之所以能在纸媒发表,就在于它的真实和对现实场景的复原。好多编辑曾告诉我,他们之所以看中我的文章,就觉得我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我的文章没有太多的粉饰,也没有宏大的结构,更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便是实践与思考,是一步一步做出来的痕迹和不断自我追问的声音。

    在这样的写作中,音乐往往只是背景,就是让人专注于写作的一种屏障。一篇文章之后,有哪些歌曲已经前后衔接播放了多少次其实自己并不在意。偶尔,写得快时,1个小时便完成了白天的叙事。这时候,闭上眼睛自我回味,音乐的旋律才真实的出现在脑海当中。蔡朝阳老师认为人到中年写作的第一要义就是“不抒情”。但是,当音乐的旋律成为大脑中想像的主角,由歌曲而引发的思考又会成为自己不得不抒情的理由。我总觉得,每一首歌曲,就是一个故事,当一首歌能让你驻足甚至吟唱时,那么它在你的脑海里形成的画面就是以你为主角的故事演绎。画面多了,代入感强了,不由得让人想写出来,既是给歌曲的交代,也是对自己脑海中画面的一种回复。这样的抒情,也并不是对过去生活的盲目喟叹。过去,我也曾写过这样的几篇文字。我记得,其中为歌曲《今生我们有缘》而写的文字还发表在了《未来导报》上,为歌曲《雨蝶》而写的文字还发表在了《中国教师报》上。这种经历与写作,算是自己的一点小资情调的证明吧。

    几年前同事们一块阅卷,时间一长,气氛特别深闷。有一同事,打开手机,说为大家“献”歌一曲,让大家调节一下情绪。他说,这是他听过的最动人的一首歌。前奏响起,已有人叫出名字。“是《西海情歌》吧?”同事很高兴地说,“没错!”我接过一句,“看来,你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大家都笑了起来。放下手中的试卷,大家一块哼唱。一曲过后,大家又埋头阅卷,只是气氛轻松了许多。那时,我就在想,要为这首歌写一点文字,只是机缘未到,至今没有成文,成了为之欠下的债。

    文字是静止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文字。过去,诗言志、歌表达情意,诗与歌合二为一,诗为歌唱而作,歌须合节律而吟。如今对于我来说,听歌与写作虽不像诗与歌那样融合,尤其是写作,早已说不上表达志向,但也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与听歌时的反思一样,都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放松心情、舒缓压力,说到底,就是自己和自己谈判,自己与自己和解,让自己身、心、灵同步,让自己有机会观照心之所思、灵之所寄。

    听一听音乐、胡乱写一写文字,人才能在忙乱中关注于内,才会让“我”在场。如此则可远离急躁、静心调息,安放好灵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12-09 音乐·文字·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avh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