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是两个不同的群体,虽然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但在我国这种关系并非不可调和。细细想来,谁是管理者,谁又是被管理者呢?还真是难以分清。
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每一个领域都有其自身的内部管理规则。每一位涉入其间的人们,都必须遵循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只有如此才能确保社会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社会秩序井井有条。
在众人的印象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警察所从事的职业就是最为典型的管理行业。其实,城管、农管、保安、银行职员等等也都在社会不同的领域里担负着社会管理职责,只是他们所分管的领域与采用的法规规章不同而已。
有人也许会说,我是普通工人、农民或者小商小贩可谓纯粹的被管理者吧。其实不然,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每一部法律都赋予了民众监督管理者的正当权力。政府部门目前也都公布了民众热线与投诉电话,人们对个别公职人员或者管理者的不当行为,都有当场予以纠正或者向有关部门投诉的权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可否这样认为,在我们的国度里,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一切不合法、不合规矩的言论、行为,都应当承受人们的口诛笔伐;一切正义的言论与义举,都应当得到社会认可与推崇,与众人的赞扬与褒奖。
最近,我遇见一件很不爽的事,感觉个别管理者声色俱厉的怒斥声很刺耳,也挺不近人情。一天,西北风卷着小清雪毫不留情地朝街道上人们的脸庞纷纷扑来。我心里禁不住地念叨着,恐怕今天是入冬以来最寒冷的一天吧。我每天同一时间点,总会经过此街区去一活动场所锻炼身休。常常能够碰见一位耄耋老人蜷缩于街道角落,面前摆放少许萝卜、白菜和一小袋花生等物品。每有人路过他身旁,他总会小心翼翼地反复重复着,“小园里的蔬菜,买点吧。”那声音小的,仿佛怕把别人吓着一样。
我想这么冷的天,老人家今天肯这不会在吧。我猜错了,那位老人紧紧用一件半新不旧的青色袄衣裹着身子,蜷缩于角落里。头顶、袄衣外,已经覆了一层明显的薄雪,可见他在那里呆了有些时候了。我看见他那满是皱纹的脸,被冻得发青,脖子深深地龟缩于衣领里。
走到老者身边,他仍然不厌其烦地反复重复那句话。我刚准备劝他早点回家,别冻着。突然,从路边车上下来一位中年人指出着那位老老,颐指气使地吼道:“你怎么又在这里,不是告诉你白天不允许在此摆摊吗!”这位中年男士边说边用鞋尖踢了踢摊放于街道上的物品,嘴里还不停地念叨,“快收拾起来,快收拾!下次再遇见东西要没收。”
老者一脸的苦笑,一言不发地收拾起摆在街道上的物品。我非常同情这位老者,即使他把摆放于街面上的那些物品都销售一空,也赚不上几十块钱。但凡生活稍微宽裕一点,像这般年岁的老者何至于在这么严寒的日子里,蹲在凛冽的风口、寒冷的街头兜售菜蔬呢。人们是否应当对那些生活并不宽裕的群体给予足够的理解与尊重。
当然,答案是肯定的。人人都应当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想想平常人的艰辛与不易。对于那些轻微的违规者,管理者当然要认真履职尽责,对他们的不合规矩的行为加以纠正,并做耐心的说服教育工作。和颜悦色能够达到目的的,就不必暴跳如雷;更不可不管三七二十一,便是一阵狂风雷霆般的吼叫。
和风细雨般地说教,有时可能管理效果会更好,往往人们更乐于接受。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更容易引起共鸣。启发式教育,更能让被管理者心服口服。比如,“在这冰冷的天气里,冻坏了身体将得不偿失。”对在这寒冷天气里出摊的老者来讲,这种实话实说的办法,更能让他心悦诚服地服从你的管理。
理解万岁,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应当互相理解,若能做到如此,就没有讲不通的理,就没有完成不了的管理任务。并且,彼此尊重更有益于事半功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