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为什么写这本书」
富足瑰丽的内心世界,远比肉体更重要。
关于「不理性、不客观、不中立」
在所有湿货里,我尤其喜欢那些不理性、不客观、不中立的东西。我知道这些词汇在人们都追求「政治正确」的今天会被视为罪恶,但在我看来,不理性代表总有鲜活的情感,不客观代表总有生动的视角,不中立代表总有确切的表态。
关于「毒舌虽好,不如创造」
「当你停止创造,你的才能就不再重要,你所拥有的只剩下你的品位。而品位会裹挟你,让你排斥他人、变得狭隘。所以,创造。」
(by:_why via Twitter)
关于「这就是我买正版的原因了」
「我想以后还能用到这些人做的更好的东西,这就是我买正版的原因了。」
关于「知识分子」
那么,什么是知识分子呢?这是我的定义:一直喜欢思考,一直喜欢吸取知识,并且在某一个或几个领域里格外有所积累的和心得的人。
知识分子获取知识是为了满足自己旺盛的求知欲,伪知识分子获取知识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获取了这项知识。
知识分子的诉求是「让真实自我成为更好的自我」,伪知识分子的诉求是「表达比真实自我更好的自我」。
知识分子在意一篇文章里的思考角度和方法,伪知识分子在意一篇文章里可以被其说出去的金句。
知识分子尽可能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并享受其过程,伪知识分子尽可能将知识剥离出实际操作以免自己受累。
知识分子喜欢不停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伪知识分子既不喜欢提出问题,也没能力解决问题,他只「装作关心问题」。
一个社会对智性和知识的尊重程度,直接决定了其文明程度。
关于「婚姻制度」
婚姻制度就只是一种经济制度的发明而已,它在人类历史上演化了很多次,而且越发跟不上社会的前行步伐。
「家庭协议制度」:在这种家庭里,人们不必要住在一起,也不一定必须发生性关系,他们只是在反复尝试、思考、总结之后,组成了一个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纽约前市长 Michael Bloomberg :「异性也不该结婚。让我们抛开所谓的政治正确想一想,原本同性恋群体是有机会撬动婚姻制度、使它退出历史舞台、推动文明进程的,但现在他们却要求『枷锁也给我来一份』。
关于「个性化阅读」
所以「个性化阅读」其实就是「不个性化阅读」,他推送给你的,永远都是之前的你想看的,这也违反了阅读的本意——阅读应该是智力挑战,而不是智力纵欲;应该是探索未知,而不是圈地自萌。
关于「流行」
流行就是肤浅啊!这又不是什么坏事。
关于「流行音乐」
而安全,是艺术创作的天敌。
关于「一次刻奇」
事实上,刻奇最大的坏处,也就在于身处刻奇状态中的人,对独立思考精神的排斥。
关于「因为多见,所以轻慢」
在我看来,贩卖青春、梦想、情怀,与贩卖技术、天赋、名气没什么区别,它们都是相当正常的营销手段。营销是必要的,那些认为「好产品不需要营销」的人,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没做过好产品,自然也就不可能明白好产品为了让人知道所做的营销努力。在我看来,只要产品质量经得起推敲和考验,就不存在「过度营销」这回事。
关于「游戏预言两则」
「密集反馈」:即通过缩短反馈周期、进行大量短线激励的形式,使人进入「心流」的状态。
心流状态中这种缩短痛苦、延长快乐的最优体验,能让人爆发出强大的肉体或精神力量,突破此前无法战胜的瓶颈,从而获取最快的进步速度。
关于「好好说话2.0」
对我个人而言,「维持自己的酷」是一件相当重要的大事,所以非得是更加重要的顶天大事,才能让我不惜放下酷,去发起一个什么倡议。
讨论的目的,在于「寻找什么是对的」,而非「证明自己是对的」。
不做「动机揣测」。
不使用「资格论」。
不「混淆概念」。
诚恳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始终为自己的错误言行及其引发的后果负责。
关于「群体的门槛」
如果你的目标是尽可能扩大用户数,也就是满足投资方的需求,衰退就会很快到来,劣币驱逐良币的速度远比你想象的要快(但这并不是衰退的原因,只是衰退的一个表现形式);而如果你选择忽略投资方的需求,只去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99%的可能性你以更快的速度破产没钱了,剩下1%的可能,你变成了一个非盈利性组织(比如靠募捐存活的维基百科),衰退得以延缓,但最终也还是会到来。所以,你就明白为什么你所使用的每一个网络社区,最终都免不了在某一个阶段开始以扩大用户数为目标,然后走向衰退,因为这确实就是最明智的选择。
在我看来,维基百科的规则不仅仅是他严苛的编辑准则,那种「不允许内容消费者对内容生产者随意进行评价」的态度,实际上也属于规则;甚至其创始人吉米 ·
威尔士所言「商业本无错,广告亦非恶,但它们不属于维基百科。维基百科跟其他的网站不同,他像是图书馆,又像是公园,也是心灵之源。它是让我们思考、学习以及分享知识的地方。维基百科初创时,我可以拿它来谋利,经营成刊载广告的商业公司,但是我决定做些与众不同的事……」这种拒绝商业的立场,亦是规则。
一个群体的衰退期是在哪个时间点正式来临的?我愿意把它定义为:当它的规则赶不上用户行为变化,开始变得不再妥善的那一刻。
我的最终建议是,如果你有一个无比珍视的群体想要维护,那就用规则去构建门槛,然后不断完善这个门槛,努力维持它的妥当。
关于「讽刺的语境」
讽刺虽然是幽默的,但它却不通过「讨好」来达成幽默的目的,相反,它是危险的,它通过「挑战」来达成目的。讽刺者总是会直接找到被讽刺者的短处,将之单独提取出来,甚至还要再放大夸张一些,从而制造出一种「冒犯感」。
一次讽刺能否成功,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共同作用── 一是讽刺者的吸收和表达能力,二是接受者的理解和包容能力。
挑战失败会得罪观众,但不挑战则会彻底没有观众。
关于「初级艺人入门」
无知、自大、不真诚、缺乏逻辑并且毫不以之为耻,这些不是艺人的专利,普通人也多如此,只是普通人没机会得到艺人这般多的曝光。你的缺点总是会被无限放大,然后被人记一辈子,对此你要做好充足的心里准备。
「耻于表达」是人的智识水平增长到某一阶段后的必然产物。
关于「知心大哥哥的存在主义哲学」
人活着并不需要意义。存在主义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萨特所言:「存在先于本质。」你的存在纯属偶然现象,先是有了活着这个事实,才有空去思考意义这件事。意义是后天选择而来(死亡也不过是其中一种选择),跟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一样,没有意义你也一样能活着。
人活着并没有预设意义,这就是活着最有意义的所在。
关于「创业不酷」
创业不酷。懦弱胆怯、浪费智力、磨损心气、成功率低、四处求人,这些才是创业的真实面目。哪怕是乔布斯的创业也不酷,他只是人酷;塞吉 · 布林的创业也不酷,他也只是人酷;扎克伯格的创业也不酷,他甚至连人都不酷。因为,当你刨掉所有媒体的宣传渲染和自己加诸其身的所谓意义,创业这个词更恰当的叫法,其实是「做买卖」。
关于「人生偶像」
我想我们的第一个人生偶像,应该都是那个首次让自己意识到「酷」存在的人,他们并没有承载过多的意义,就纯粹是酷的启蒙(换句话说,酷难道还不够吗?为什么还要有其他意义?);之后的人生里我们也一定会遇到客观上比他更酷的人,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绝不承认。
关于「我的阅读法」
如果你想判断一个人的学识,就看他在擅长的领域里说了些什么;而如果你想判断一个人的三观,就看他在不擅长的领域里说了些什么。
后记
「当时的我虽然浅薄,但浅薄到如此理直气壮,还是相当的酷啊!」
此刻的梁欢 ── 无论你是在哪年哪月哪日读到这里
── 都比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梁欢更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