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活着》:余华是怎么将这部作品写出来的?

《活着》:余华是怎么将这部作品写出来的?

作者: 汤静诺 | 来源:发表于2021-11-26 16:56 被阅读0次

前言:提到余华,想必大家都是不陌生的。他的作品,比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作品都广为人知。其实,他不仅受誉于国内,在国外的知名度也很高,曾获得过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等多个国际大奖,是中国作家中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作家之一。余华是我国“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活着》这部作品展现的就是典型的“先锋美学”。如今,我们就以探索《活着》这部作品的创作思路为线索,去领略余华在创作上的魅力。

一.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美国民歌《老黑奴》是余华创作《活着》的灵感来源

余华出生于1960年,虽然他有幸躲过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但二十世纪的下半个世纪,也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时代。熟悉我国历史的都知道,抗日战争之后就是国共内战,《活着》历史背景的起点就是国共内战。从故事的内容就可以看出当时内战的实况,由于在抗日战争时共产党和国民党都元气大伤,国民党为了打赢内战就到处去抓壮丁,不管被抓的人愿不愿意。这就是国民党野蛮的一面,这也是福贵进城买药被抓的素材来源。

内战之后就是建国,建国之后实施了一系列的富国措施,比如公社化、大跃进,公社化、大跃进就是共产主义的实践。公社化大家都知道,就是所有的物资都是公用的,只有使用权,大家一起干活,一起吃饭,俗称“大锅饭”。大跃进就是我国当时在工业化上的探索,提出了一句著名的口号:“钢产翻番,十年超英,十五年赶美”。虽然历史证明当时有的措施没有结合国情,但是在黑暗中摸索,谁又能保证方向一直正确,正确的方向都需要在错误中总结得到。

《活着》书中福贵一家人吃大锅饭,家里的铁都被收走这些剧情都是来自于真实的历史事件。

紧接着就是三年大饥荒。在1959年,由于我国很多地方连续降雨多日,导致当年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减少,所以出现了饥荒现象。当然,光是天灾是不会导致三年大饥荒的,这也是公社化、大跃进的结果。老一辈人回顾起那些岁月时,脑海里出现的都是饿死人的画面,他们说在三年大饥荒时候,人走在路上,走着走着就倒下了,然后再也起不来。《活着》书中那些挖野菜、抢食物等片段就是来源于这段历史。

然后就是文化大革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福贵家倒是没有受什么大影响,毕竟他家里人都不是文化人,但是书中还是还原了这个时期的历史,毕竟作者是想写一部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小说。

以上历史,余华有的经历过,有的没有经历过,但是作为上个世纪中期出生的人,对这些苦难必然都是印象非常深刻的。所以后来在听到《黑奴歌》的时候,一下子就把这首歌和我国上个世纪的苦难联系起来了,这就成为了作者创作的灵感来源。

二.余华用传统+现代的艺术创作手法,将自己的灵感变成了艺术作品

在《活着》这部作品中,余华从大体上来说运用的还是传统的艺术创作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语言上,具有传统的绚丽性

“那个夏天我还差一点谈情说爱,我遇到了一位赏心悦目的女孩,她黝黑的脸蛋至今还在我眼前闪闪发光。我见到她时,她卷起裤管坐在河边的青草上,摆弄着一根竹竿在照看一群肥硕的鸭子。这个十六七岁的女孩,羞怯地与我共同度过了一个炎热的下午,她每次露出笑容时都要深深地低下头去,我看着她偷偷放下卷起的裤管,又怎样将自己的光脚丫子藏到草丛里去。”

以上节选自《活着》。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语言风格比较绚丽,多采用比喻等传统艺术创作手法。

2.在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具有传统性

综观《活着》这部作品,作者采用的是"从头到尾"的传统叙事法。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福贵一生的经历娓娓道来,这种结构塑造法是传统的,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常用手法。文学作品创作的主要要素之一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尽管余华是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但是他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依然借鉴的是传统的艺术创作手法。用的是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手法,并没有采用其他"流行"写法,比如意识流。

余华作为一个"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小说中的"先锋性"主要表现在叙事角度上。

在《活着》这部作品中,他采用的叙事手法是"零度叙事法",这个叙事手法是在左拉的自然主义上演变过来的。在左拉之前,作家们叙事最常用的就是"现实批判主义",比如毛姆。"批判现实主义",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的情绪在文中明显地流量出来,这是一种感性的叙事手法。后来左拉觉得真正的文学是必须要有理性在场的,所以创造了"自然主义"。这是一种理性的叙事手法,创作者只叙述事实,不表露感情。

"零度叙事"手法和"自然主义"一样,作者在叙事时并不表露自己的情感,只把故事完整地讲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感悟作品的魅力。这样写,既增加了作品的张力,又增加了作品的客观性,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的小说叙事手法。通读《活着》这部小说我们就可以看到,作者通过文中人物的叙述将文本完成,作者自己,并没有在作品中"露面"。

三.创造了一种哲学思想,提高了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

上个世纪前的文坛是新旧思想交替的文坛,所以滋生了文学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不仅表现在美学风格上,还表现在中心思想上。

前半个世纪的主流文学作品依然表现的是社会现实,这是文学的传承,代表作家是鲁迅。我国文学作品的成熟期是"唐传奇"时期,那时候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就是社会生活,后来的四大名著更是将这个宗旨发扬到了极致。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派作家,继承了这种文学传统,继续用文学揭露社会现实。

在主流之外,也诞生了像钱钟书、张爱玲这样解剖人性的作家,他们主要受到的是西方文化的侵染。钱钟书的小说代表作是《围城》,这部作品与鲁迅等人的作品完全不一样,他探讨的是人性的困境及存在的意义。张爱玲的代表作很多,比如《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从人性、心理这个角度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完成了向内挖掘的理想,这种创作在当时是具有先锋性的,是一种在传统文学上的发展和补充。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诞生了如余华、苏童、莫言、残雪等作家,这些作家将作品的意义扩宽,文学的社会性变弱,就使得非社会性、具有向内挖掘性的文学成为主流,这种文学被称为“后现代”文学,《活着》就是这类小说的代表。钱钟书和张爱玲的小说,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和精神分析学的极大影像,这是他们创作的基础。余华等人的作品,比如《活着》创造了自己的哲学思想,这是一种具有哲学性的写作。

《活着》这部作品传达的哲学思想是:“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这种对生命的解读,有别于存在主义、物质主义等价值观,成为撑起这部作品的“顶梁柱”。

以上就是对这部作品的全部解读。在解读这部作品时,用的方法是从探索作者的创作思路这个角度入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习惯,这样解读,对作品的理解会更深。

相关文章

  • 《活着》:余华是怎么将这部作品写出来的?

    前言:提到余华,想必大家都是不陌生的。他的作品,比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作品都广为人知。其实,他...

  • 活着是生命的本分,努力活着是生命的仪式--《活着》影评

    1. 张艺谋最好的作品,据说是这部《活着》。 在今天看来,这部电影的主创阵营非常豪华。 编剧余华、芦苇。余华是小说...

  • 2017-12-27

    今天,我打开手机,百度了余华的作品《活着》 首先,看了一下这部作品的创作谈: 1992年春节后,余华在北京一间只有...

  • 【书香民大】《活着》读后感

    看了余华的《活着》之后,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不得不说,余华的这部作品是直击人心的,也是令人发省的。没有过多华...

  • 《活着》里面的医生为什么会死?

    很多人看过张艺谋拍摄的《活着》,《活着》是余华的作品。 有人说,余华写的作品难受了别人,愉悦了自己。 我印象最深的...

  • 盘点余华《活着》十大让人感动的情节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相信读过余华作品《活着》的读者们,应该对这部小说持有自己的看法。余华用简...

  • 《活着》:只是活着

    当我们还在寻找活着的意义时,余华老师的这部作品,告诉我们,人还可以这样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

  • 34/100:读《活着》有感

    活着,作者余华。 这部作品曾被拍成电影,由葛优和巩俐主演。我是先看到电影,后来才接触这部小说的。 小说比电影更精彩...

  • 《活着》读书笔记

    D1 选择哪本书,为什么要选择这本书? 我选择的是余华老师的作品《活着》,之前有读过这部作品,刚刚开始读这个作品我...

  • 活着:虽艰难但也美好

    在这部作品中,余华并没有用太多华丽优美的词藻,而是用最为朴实和简单的文字来描写,所以读起来特别畅快。 余华的《活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活着》:余华是怎么将这部作品写出来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blx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