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是写月名篇。月光如水,月影清丽,与那“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朦胧月色截然不同。
月色如此迷人,月下人带着何种情感走近了这美丽月夜?
被贬谪的压抑之情。古代读书人的终极梦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苏轼身处黄州,有职无权,满腹才情不得施展,压抑之感萦绕心胸。
赏月的欣喜之感。月色撩人,欣然起行,友人相伴,月下闲谈,惺惺相惜,说不尽心中块垒,谈不完人生际遇 。此种喜悦,必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人生的感慨。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被贬黄州那年的苏轼,43岁,正是人生盛年。少年苏轼刚出眉山时,意气风发,才华惊天。哪知人世艰难,宦海浮沉,纵使是这明净的月夜,也有交错纵横的月下阴影。感慨油然而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旷达的胸襟。在黄州,一家人生活无着,他从学士变成了农夫,学着种稻,收获之后,像个孩子一样高兴。他喜欢吃,黄州的猪肉便宜,他买回来,研究成了“东坡肉”,风靡一时。他自己动手,建了一处房屋,名为“雪堂”,过起了自在旷达的生活。他时常喝着小酒,与友人漫游,一次夜游赤壁,留下了千古传唱的《赤壁赋》。本是囚徒一般的生活,在苏轼的经营下,却变成神仙一般的生活。生活不会事事顺意,只有善于发现美好的人,才能获得幸福。
这种种复杂的情感凝聚在短短的诗文中,如何带领学生感悟、明晰?
1.知人论世,出示背景。文字形式或视频节选。
2.拓展关联
黄州数年,苏轼躬耕东坡,田园生活,自给自足,在劳动与体验中丰盈人生。
3.读中感悟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苏轼旷达的胸襟在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显现无疑。被贬黄州,他“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被贬惠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儋州,他言“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读,用心读,用情读,有法读,唯有读方能走进作者内心,唯有读才能拨云见日,唯有读才能在课堂上发生共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