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在关系中掌握自己的命运

如何在关系中掌握自己的命运

作者: 占舒 | 来源:发表于2019-07-06 15:35 被阅读0次

        先看三个生活中的场景吧:

        场景一:小A觉得自己每天的生活都浑浑噩噩,从家到单位两点一线,今天在重复昨天,昨天在重复前天,似乎没什么生气。她也想过要改变,但是怎么改变呢?培养一个兴趣爱好?天啊,每天白天工作,晚上带娃,哪里有时间去培养?去健身中心健身减肥?别闹了,每天累得像狗,那还有力气健身?就这样,小A在矛盾和苦恼中过了一天又一天。

          场景二:小B和队友之间总是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她觉得队友每天在家只知道看手机,她在单位忙碌了一天后,回家要带娃,还要做家务,而队友完全不帮忙。小B既委屈又生气,所以她经常指责队友不关心家﹑不关心她,刚开始呢,队友会觉得很内疚,会去哄小B,可时间长了,队友对小B的抱怨熟视无睹,还说小B脾气越来越大了。小B在深夜默默哭泣,“我这么辛苦,可我又得到了什么?”

          场景三:小C每天晚上都会因为辅导孩子的问题而烦恼。自从孩子上小学后,小C深深体会到“不做作业时母慈子孝,做作业时鸡飞狗跳”的感觉,每当她看到孩子磨蹭﹑粗心大意,她都忍不住要吼上一顿,而孩子呢,经常被骂的眼泪直掉,还不能停下正在书写的小铅笔,小C看到此情此景,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到底该怎么做才好吗?

          这三个场景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熟悉?他们分别发生在我们与自己﹑队友和孩子的关系之中,经常搞得我们心烦意乱,就像自己陷入了关系的泥沼,想挣扎出来,却发现越挣扎陷得越深,有种不能左右自己的感觉。今天呢,我就会从自我关系﹑夫妻关系以及亲子关系入手,讲一讲我们如何在关系中掌握自己的命运。

          先来看看小A,小A讨厌现在的生活状态,却无法改变,感觉到很痛苦,因为有太多外部因素影响她的目标实现了。不过,如果我说小A无法实现目标实际上是她自己做出的选择,你会感到困惑吗?你是不是想说,怎么可能?小A明明很想改变,只是现实不允许罢了。

          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哲人讲了一个患有脸红恐惧症的女学生的故事。她的苦恼是害怕见人,一到人前就脸红,以至于都不敢面对自己喜欢的男生。哲人认为,这个女生其实是为了给无法告白的自己找了一个借口或者是怕被拒绝才捏造了“脸红恐惧症”,因为只要有这个症状存在,她就可以用“我之所以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为这个脸红恐惧症”这样的想法进行自我逃避,如此便可以不必鼓起告白的勇气或者即使被拒绝也可以说服自己;而且,最终也可以抱着“如果治好了脸红恐惧症我也可以......”之类的想法活在幻想之中。她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上述呢,也是阿德勒心理学中重要的“目的论”的阐释。

          在小A身上,我们开看看她的目的是什么。没错,她每天忙于工作和孩子,身心都很疲惫,但是如果要去健身或者培养一门兴趣爱好的话,还会花去她不少的精力与时间,琴棋书画哪一样不需要刻苦练习?相比较于在床上歪着刷手机,追热门影视剧,前者肯定会更“辛苦”,而且还面临着爱好培养不成功﹑瘦身失败的风险。算啦算啦,还是在床上歪着吧。所以,小A的目的是“生活地更轻松”。如何实现这种目的呢?给自己找足充分的“很忙”的理由,并以此来安慰自己:不是我不想,只是我不能,如果我没那么忙,我的爱好一定可以培养,健身房我肯定可以天天去。

          到这里大家就可以明了了,小A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来帮助小A吗?答案恐怕就是“勇气”了。是的,要改变自己最需要的就是勇气。抛开各种理由,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想培养爱好没有时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上班在地铁上听听英语;午休时间练练字或者画下画;睡觉前看15分钟的书籍。想健身没力气?可以先从每天10分钟跳绳开始,或者提前两站下公交,再步行去单位。当你抱定了要去改变的目的,发现自己的思维也跟着海阔天空起来-原来我可以有这么多解决方法!

          再来看看小B。小B认为在家里受伤的总是她,家务是她干,娃是她带,老公非但不帮忙,连哄她都不愿意了。其实这个时候,小B是将自己摆在了一个“受害者”位置-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她一直在为家庭牺牲,是个可怜的妻子。而她的队友呢,被摆在了“迫害者”的位置-他不关心、不帮助的行为造成了小B的痛苦与烦恼。当队友因内疚去哄小B的时候,他又化身为了“拯救者”。这就是著名的卡普曼戏剧三角形,讲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这样的三角戏剧: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小我会在这三种角色中不停地切换,而当你扮演了其中一个角色时,周围的人为了维持这个三角的平衡,就会无意识地扮演对应的角色。

          回到小B身上,虽然她为家庭付出很多,但她丝毫没感觉到快乐,也缺乏热情。她认为她是在为家庭牺牲自己,还得不到队友的认可。但是如果她能了解,三个角色都是人们内心所创造出来的,那么她就可以不用再扮演受害者。

          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帮小B看看她可以有哪几种选择吧。一种是再继续按照原有模式生活下去,并且因为队友付出的比自己少而愤愤不平;第二种是选择不再继续牺牲,家务不管了,娃也不管了,自己先开心快活再说,并且时时对队友存有戒心,生怕他让自己再次落入到牺牲的模式里;第三种是选择出于对家庭﹑对队友和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去照顾大家,不会因为得不到而愤愤不平,也不会因为出于必须当个好妻子﹑好妈妈的责任感才去付出;第四种是向队友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希望得到他的帮助和关心,“我感觉很累,因为每天忙完了工作,还要带孩子和做家务,我希望你能多帮帮我”。如果是你是小B的话,你愿意选择哪一项呢?

          第一种,小B维持原状,将自己摆放在“受害者”角色上,第二种选择,小B认为还是有“受害者”这个角色,只是自己刻意避开了,第三种和第四种则完全抛开了“受害者”角色,小B站在与队友平等的角度去看待原来的问题,在第四种选择里,她还采用平等的对话去与队友进行沟通,并诚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与希望。站在队友的角度,他最希望小B选择哪种方式呢?我相信一定不会是第一种和第二种,因为这种拔箭弩张的家庭氛围也不是他想看到的呀。

          所以说,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身上发生的事负责,并为自己进行选择,也只有当自己愿意为发生自己身上的事完全负责的时候,自己才能得到选择的力量。

          最后来看看小C,每天在孩子的问题上陷入“生气-自责-再生气-再自责”的循环,虽然读了很多育儿秘籍,但是依然感觉过不好这一生。这恐怕也戳到了很多老母亲的痛点。怎么办才好呢?这里,我要送给小C的就是“决定自己做什么”。

          孩子学不学习或者学习怎么样,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即使父母再怎么背负孩子的课题,孩子依然是独立的个人。说起来很残酷是吗?这并不是让大家对孩子采取放任态度,而是让父母们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在了解了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的基础上,我们再帮小C想一想,我们在做作业这个事情上要培养孩子怎样的品质?是让孩子学会自律﹑认真﹑专注﹑时间管理?还是单纯让他能够完成本次100分的作业?我想大家应该都会选择前者。说起来很容易,具体操作上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可以和孩子探讨下他的作业问题,了解他的感受与想法。“宝贝,我看到你在做作业的时候,会做一会休息一会,是遇到了什么问题吗?”如果孩子说是因为觉得写字太累了,我们可以说:“哦,原来是你感到累了,你很想休息是吗?那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既写好字又休息好呢?”孩子也许会说写一行休息5分钟,那我们帮他计算一下,等他写完作业就到深夜了,这时我们假装出被瞌睡虫附体的样子,大喊道“啊,我已经困的不能说话了,谁都别拦着我,我要睡觉去了”,孩子多半会被逗得哈哈大笑(他们很喜欢看爸爸妈妈放飞自我的样子),也明白了自己的计划不可行。然后我们再和孩子一起来讨论做多久作业休息一下比较合理。

          讨论出计划表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放手了。在这个环节,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充分地信任孩子。很多家长可能会说,我们家孩子不自觉,他不会按照计划表来做的,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们按计划表实验过了,但是计划表制定的不好操作,最后都不了了之了。那么,你只需要坚定而和善地提醒孩子:“按照计划表,你现在该做什么呢?”或者陪孩子检验下计划表的设置是不是有问题,讨论哪里需要修改。

          当小C明确地知道自己在亲子关系上,要做到课题分离,尊重﹑信任孩子,并旨在培养孩子长期目标的时候,她仿佛从泥潭中抽身了出来,不再是那个被焦虑和内疚挟裹着的“坏妈妈”了。她会站在与孩子平等的角度上,帮助他﹑引导他与支持他。

          上述三段关系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三段关系,每个人都想与理想中的“我”和平共处,与爱人拥有亲密的关系,与孩子共同成长。但很多人又寄托了太多希望﹑力量甚至不满﹑愤怒在对方身上,这也是一切痛苦的源泉。其实,不管在哪段关系中,我们都可以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变得更好,我们就赋予了自己选择的力量与勇气。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在关系中掌握自己的命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bwp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