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村上春树的这本《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我平时很喜欢读自传类书,尤其是喜欢的作家,因为一个作家的个人经历必然会在其作品中有所投射。了解了作者生平的经历,能更深入地了解他的作品。
读村上的这本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想知道他是如何开始写小说的。而我,也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照例会记笔记,将触动自己的地方记录下来,时常有种“对,就是这样,就是这样”的感触。
就其整个文本来说,其实有的地方略显啰嗦,但优点是很坦诚,当然,这是春树向来的风格。
早些年追过《1Q84》,曾经特别痴迷,但现在除了一个人名青豆,连情节都已经记不起了。还看过他的那本《跑步时我在想什么》,很薄的小书,朋友送的。
村上春树的书,之前的译者都是林少华,从《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开始,换成了施小炜。当时在日本研究中心参加了一场讲座,就是宣传这本新书的。
再后来,就没怎么看过村上的书了,直到现在这本自传式随笔集。
在书中,村上讲述了自己如何成为一名小说家、他对小说家这个职业的看法,以及他对立志成为小说家的人的建议。
可以说,对于想要开始写小说的人来说,村上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细心观察日常生活
他从30岁开始写小说。准备写的时候,他也很苦恼,觉得自己没什么绚烂的经历,就是很普通的人,过着平淡如水的生活,没什么能写的。但后来他发现,其实生活中的一切都能成为自己笔下的描述对象,只要有善于观察的眼睛,就总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无数可以写的主题。
不依赖素材的分量,从自己的内在出发编织故事。只要将周围发生的事件、每日目睹的情景、平常生活中邂逅的人物作为素材收纳在心里,再驱使想象力,以这些素材为基础构建属于自己的故事就行了。
假如你立志写小说,就请细心环顾四周。
不论是自己喜欢的人,还是不太喜欢的人,老实说甚至是讨厌的人,都要乐于观察,尽量不要挑肥拣瘦,因为把登场人物一律搞成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或是容易理解的人物,用长远的观点去看,那部小说就会变成缺乏广度的东西。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这些人物采取各种不同的行动,彼此冲突相撞,事态才会出现变动,故事才能向前推进。
每个人都习惯写自己擅长的角色,但在一部小说中,作者需要描写各种类型的人物,自己喜欢的、自己讨厌的,都要去写,角色才能丰满。这就需要作者有很强的视角转换能力。村上说,写小说时让他最快乐的事情之一,就是只要自己愿意,自己可以变成任何一个人。
有时候我想,在一部小说中,赋予一个角色自己希望发生的事情,或者将几个人物的经历杂糅到一个人身上,该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就像一张拼图,原本是一个个碎片,作者将它们有序地拼接起来,最终形成一个完美的作品,真是一件工程师一样的工作。
想当小说家的人,首先要多读书
在这本书中,虽然村上谈的是小说,但很多地方都不断提到阅读的重要性。
的确,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每个从事写作的人,都是爱书如命之人。村上当然也是。他说:“我从小就喜爱读书,捧起书来便心花怒放。”
我了解那种感受。只要是带字的东西,都想拿来读一读。只要周围有书,都想去看看里面写了写什么,书于自己而言就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等待自己去挖掘出金矿。
只要一有空暇,我就捧卷阅读。不管工作多么繁忙、生活多么艰辛,读书和听音乐对我来说始终是极大的喜悦。唯独这份喜悦任谁都夺不走。
一旦养成读书的习惯——大多是年轻时养成的——就很难轻而易举地放弃阅读。
想当小说家的人,首先要多读书。既然想写小说,那么小说的结构如何,就得作为肌体感觉,从基础上了解它。
要写小说,总而言之就是阅读许多的书。同样的道理,要写人物,就得了解大量的人。
阅读这种行为原本就是一所大学校。
昨天惠儿说:“为什么现在有的作者第一本书写得特别好,再看第二本,就根本没法儿看了呢。”
我说:“可能现在的人创作的速度太快了吧。”
有时,我看到一个畅销书作家一年出好几本书,有的我也曾读过。但和惠儿的感觉一样,第一本时读着新鲜,之后的第二本、第三本,感觉就是第一本的复制加粘贴了。
为什么会这样?
我觉得有一个原因是阅读量不够。他们的经历确实不可复制,也是常人不可企及的,但也仅限于此,若没有大量的积淀,那些经历也只能是流水账。你写写,我看看,没留下任何痕迹,也似乎没有从阅读中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信息。
而反观古今中外的大家,无一不是倾多年心血,写就一部著作,绝不可能一年写出好几本。那种创作速度,可能只适合于如今的网文。
那些世界级的名著,越读越有味道,能把平常的小事描绘得活灵活现,这没有多年的功夫,是很难达到的。
读完这本书,我默默地下单了十几本书。以我现在的阅读量,还差得太远太远。
小说不是提前计划,而是随性而发
说实话,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意外。
因为在我的想法里,写小说是要提前制定好写作计划、想好各章节的内容、人物主题的设定,甚至目录的编排,然后再往这个框架中填充肌肉,使之变得丰满的。
然而,在春树看来,不管一部小说有多长,结构有多复杂,他从来不会先制订写作计划,而是对展开和结局一无所知、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让故事即兴推演下去。
是不是很意外?
但是,不制订写作计划,不等于对写小说没有任何准备。
时间在创作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长篇小说,“备料”至关重要,也就是在心中培育小说的萌芽,让它茁壮成长的“沉默的时期”。要在自己心里培养“想写小说”的渴望。
立志当小说家的人不该迅速得出结论,而应该尽量原封不动地收集和积累素材,要在自己身上找出大量存储原材料的“余地”。
在某种意义上,小说家在创作小说的同时,自己的某些部分也被小说创作着。
在心里积累足够的素材,准备开始一部小说的写作时,至于情节如何发展、主人公的经历如何进展,不需要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规划好。
我认为,村上之所以这样做,也许是怕最初的设定限制了自己的发挥,而对于一个主人公,自己也不知道结局如何,暂且边写边走着瞧,难到不是很有趣的事吗?
也许中间忽然想写某个人,就塑造了这样一个角色,或者觉得这时应该让主人公去旅游了,就安排他的一次出游。想想就觉得很有趣呢。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关于阅读和小说写作的思考及感悟。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村上不与人争、特立独行的个性。自己只管专心写小说,这种修道士的写作方法成就了村上,也使得我们得以阅读一部又一部经典之作。
书的标题概括了村上在书中的一切表达,那就是: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若想开始创作一部小说,不妨了解一下,小说家书如何读书,如何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