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朵小红花 开在你心底最深的泥沙 奖励你能感受 每个命运的挣扎 是谁挥霍的时光啊 是谁苦苦的奢望啊……”是自己的狭隘与偏见,蒙蔽了自己的双眼,让自己成为了井底之蛙……
当我决定写下这些时,大三已经过了一半,我似乎应该早点想到这些,早些做出改变,或许会有更好的结果。
然而,我知道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有些事情只有彻底经历了,才能让自己产生深刻的印象,就像滴水穿石,没有时间的累积,无法让你看到明显的变化,也不会引起你的注意。
谈不上遗憾后悔吧,我相信每种经历都有它的意义与价值。如同能量守恒定律,失去的能量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关键是要找到自己丢失的能量,才能确保能量始终守恒。
回想自己这学期学到了什么,说实在的,考前的临时突击,我能记得的东西好像不多了,但有些东西却让我印象深刻。抛除对老师每次课前课中提问的紧张与抱怨,《史记》精读是我认为自己选择的最正确的课程之一。李广将军虽智勇双全,却有睚眦必报的缺点。项羽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却也是有勇无谋。这些历史人物的成长历程让我领悟到从古至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要宽以待人,也要宽以待己。其次是魏公子门客对他说的那句话“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如果丧失了对知识本身的渴望,就很难获得求知的快乐。大三上学期是我最清闲,也是最茫然的一段时期,少了前两年的专注,多的是对毕业甚至考研就业的忧虑与迷茫,再加上对自己定位不够清晰,像一只无头苍蝇左右乱撞。这些使得我丢失了对知识本身的渴求,更多的是把学习当成“工具”,想要以此获得“荣誉”和“赞赏”。我无法断定这种想法是否正确,然而,对成绩分数的过度重视,给我带来的是每日的患得患失,丢失了求知的愉快与眼中的光芒。大脑被三七分,七分里装着胡思乱想,真正静下来做事情的时间变得少之又少。似乎做的一切都是给别人看的,学习也只是一件附属品。
我曾经设想着改变些什么,希望能够影响到周围的人,而事实上,其他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照常前行,而自己却被他们的一致行为改变了。从一起修改实验时做出来的不够美观的数据,到觉得早起不如在被窝里多躺会儿来的实在,再到临考突击就行了。无论是流水线般的实验操作,还是在被窝里多躺几分钟,都满足了自己想要偷懒的欲望,获得了一时的舒适。而经过不顺利的实验考核,不安的期末考试,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问题常有,困难常在。拥有健全的四肢,不必为谋求生计而奔波,还有什么可以称之为“困难”的事情呢?过分夸大自己遇到的困境,把自己放在一个密闭体系内,无限放大里面的分子原子体积,觉得它们在从四面八方向自己进攻,自己终究无法逃出去。实际上,本没有自己想象中的可怕,当你走出那里,发现那些所谓“坎坷”,是多么微不足道。
为了避免凋谢,逃避一切开始。而背后是对未知的畏惧,对失败的担忧,不敢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曾经的愿望与梦想,被现实环境不断消磨,是对当下舒适的享受;是害怕批评与否定的虚荣;是不敢不同的动摇。
所幸仅存的一丝不甘与渴望,促使我不愿意就此放弃。摆脱慵懒与贪欲,找回当初的那份专注,多些坚持与执着,趁年轻放手去做吧。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学问的探索,以及眼里的光芒……
故乡的田野 出发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