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通史解说词:7集—殷商兴亡

中国通史解说词:7集—殷商兴亡

作者: 潺潺的日子 | 来源:发表于2022-10-11 15:42 被阅读0次

    第7集:殷商兴亡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这是《诗经》“商颂”中的一首诗,名为《玄鸟》,描写的是商族人的始祖——契[xiè]的传奇出生。传说上古黄河下游夷人部落里一个叫简狄的女子,在黄河边吞食燕子蛋,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契。契于是成为传说中商族的始祖。

    他因辅助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地,赐姓子氏。这个黄河流域以商为族名的上古部落从此登上人类历史的舞台,并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创建了一个共传17世31王,历时五百多年的商超,开创了一个让世界震惊的青铜时代文明时代。

    蔺窑村,位于河南省偃师县东的山化乡。在蔺窑村村北,耸立着一座高大的陵墓,三千多年前,一位仁德君王就被安葬在这里。这位君王,就是以“成汤革命”著称的商代开国之君──成汤。

    由于商朝年代久远,以玄鸟为图腾的东夷商人的起源已不可考, “玄鸟生商”只是个充满神话色彩的美丽传说。

    以始祖契为开端的商的先公时代,大致与夏朝同时,夏朝国势曾如日中天,但自从孔甲当王后便日趋衰弱,他不理朝政,迷信鬼神,专事打猎玩乐,致人民怨恨,诸侯反叛。在夏的诸侯国中,商的势力逐渐壮大,到十四世汤继位商侯,正逢末代夏王桀暴虐无道,天怒人怨之时,汤正是选择了这个有利时机,开始作灭夏的准备。

    改朝换代谈何容易?不仅要有杰出的头领,还要有得力的辅佐。辅佐及时出现了:一个是仲虺[huǐ],一个是伊尹。

    这里是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杞县的空桑村,相传空桑村就是伊尹的故里。由于年代久远,伊尹的出生地已十分渺茫。其中一种说法就是,伊尹出生在杞县的空桑村。

    相传伊尹出生于奴隶家庭,其父亲是奴隶主的家用奴隶厨师,母亲是居于伊水之上采桑养蚕的奴隶。伊尹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他的志向,就是消灭暴虐无道的夏桀,救人民于水火。他先是听说有莘国不错,便来到有莘国国君身边,当了一名做饭的厨子。有莘国国君很快发现伊尹很有才华,就让他担任管理膳食的头目。但有莘国实在太小了,而且他与夏桀同姓,伊尹便趁着有莘国与商汤联姻的机会,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商汤的身边做商汤的厨子。商汤很快发现伊尹是个难得的人才,便破格任命他为右相。于是,伊尹和左相仲虺联手辅佐商汤。在两人的策动下,一些诸侯先后叛夏而归商。

    朱凤瀚:这都带有故事传说的一定的色彩。但是伊尹这个人是确实有的,尽管伊尹不是商人的贵族,但是对于商王朝兴起的时候有功的这些旧臣,商人还是给他们祭祀,甚至给他们很隆重的待遇,说明伊尹在商人的这个现实生活中和宗教观中,伊尹是很神圣的,原因大概就在于他确实用他的政治才华,帮助商汤灭了夏,这是有他的重要的历史功绩。

    离叛者越来越多。但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死心踏地追随夏王朝的诸侯、方国还有不少,尤其是东部地区的豕韦、顾、昆吾这三个夏属国,势力不小,与商国接近。于是商汤决定剪除夏桀的这三个羽翼。

    商汤就在准备东征豕韦时,夏桀得知他一直在扩大自己的势力,便找了个借口召商汤入朝,却下令将商汤囚禁在夏台的重泉即地下水牢里。

    仲虺和伊尹得知君主被囚禁,搜集了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献给夏桀,请求释放汤。夏桀是个贪财好色之徒,看见这么多好东西,加上考虑不想引起商族人的不满,便只好将商汤释放。

    商汤死里逃生,更加坚定了他灭夏的决心。商汤乘夏桀率师东征的机会,相继灭掉豕韦、顾、昆吾三国。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汤举兵伐夏,各诸侯纷纷投奔商汤,加入伐夏大军。大军长驱直入,在鸣条之野与夏军相遇,两军在此展开了一场决定历史命运走向的大决战。

    决战开始之前,汤为鼓舞士气,宣读了一篇伐夏檄文,历数夏桀的罪恶,宣称是上天要他来消灭桀。这就是商汤在鸣条会战前的动员令——《汤誓》。

    经过战前动员,伐夏大军士气大振,奋勇杀敌。夏军溃败,桀被活捉。商汤攻占了夏朝的王都斟鄩[xún]。汤安抚夏朝臣民后,就地举行祭天仪式,他告诉大家,桀罪恶滔天,夏朝气数已尽,并正式宣告夏朝的灭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就此结束。

    朱凤瀚:汤灭了夏以后,商人的这个国家的发展,确实有一个飞跃,标志就是他有很大的城址的,都城的设立,说明他们从国家来讲,它的国家结构,国家的形态都有所发展,因为一个中心的城市,一个政治的文化的、祭祀的一个中心,对当时来讲的一个国家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可以说是灭了夏之后,商文化,还有商人的国家形态,都有一个飞跃,它融合了夏文化的一部分发展了自己,因此我们后来看到最大的一个明显就是郑州商城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青铜器的青铜文化的发展,肯定也是在灭夏之后,得到一个飞跃,所以成为商前期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由于商汤声称自己是在替天行道,因此,他的声威迅速播达四方,各地诸侯、方伯以及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的酋长,纷纷携带方物、贡品前去朝贺,表示臣服于汤。就连远居西方地区的氐人和羌人部落也前来朝见。这就是《诗经·商颂》中唱的:“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数月之间,竟有“三千诸侯”大会于商都亳。

    经过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商汤最后消灭了夏朝,统一了自夏朝末年开始纷乱不已的中原地区,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势力所及远远超过了夏朝,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础。

    商汤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实行一系列改朝换代的措施。这些措施被司马迁记录下来,那就是“改正朔,易服色,尚白,朝会以昼”。所谓“改正朔”,就是改变夏王朝每年开始的一天(正朔)。夏称一年为一岁,以夏历正月为岁首,以每年正月初一为一岁的开始。汤改称一年为一祀,以夏历十二月为岁首,每年十二月初一为一祀的开始。所谓“易服色”,即把衣服颜色由夏朝的“尚黑”改为“尚白”。朝会以昼,即朝见由原来的夜里改为白天进行。

    商汤将商王朝的内外政事治理大致就序之后,就命人将夏禹建国时在涂山大会诸侯后铸造的九个铜鼎,即夏王朝的镇国之宝搬到了商王都。这九个象征国家政权的铜鼎易主,即意味着夏王朝彻底灭亡,商王朝开始登上中国历史大舞台。商王朝历史翻开了第一页。

    朱凤瀚:中国古代好像认为,鼎,好像是一个很牢固的这么一个礼器,而且赋予它一个政权的一种象征,因为鼎它主要是礼器,但是鼎尤其被神圣化了,作为古代政权的象征。

    王震中:在中国的历史上鼎曾经作为国家的政权的象征。所谓的作为国家政权象征,就是中国古代特别是夏商时期,宗教祭祀是国家政治生活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东西,而这个鼎又是礼器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它不是代表了这一个简单的小的邦国的一个倒台,它是统治天下的共主之权,这个政权是我们说的大的一个国家结构的多元一体的国家的政权的转移。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国就有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到商王朝时期,已经达到顶峰,由此开启了中国青铜时代。

    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也是旌功记绩的礼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国灭则鼎迁。

    “鼎迁于商”的第三年,商汤无疾而终,臣民非常悲伤,将这位开国之君隆重埋葬。

    这里是位于河南省嵩县的伊尹祠,古老的祠堂里供奉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贤相伊尹。商汤去世数十年后,已逾百岁的伊尹离世。

    伊尹辅政期间,共佐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位商王,为商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太甲即位后,不理朝政,耽于享乐,伊尹放逐太甲三年。后太甲悔过自责,伊尹亲自迎回太甲,将王位还给他。太甲重新做王后痛改前非,以德治民,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四方诸侯年年前来朝贡。“伊尹放太甲”也作为千古佳话记录在史籍中。

    如今,伊尹已故去三千多年,但他的名字世代相传。相传,由于伊尹精通烹饪之术,创立“五味调和说”和“火候论”,伊尹也被后人尊奉为“厨圣”“烹调之圣”,伊尹也由此成为中国美食烹饪业的祖师爷。

    王震中:伊尹在成汤推翻夏王朝的时候发挥很大作用,在成汤取得夏王朝以后,辅助成汤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成汤之后对商王朝的王位继承以及巩固上,以及贯穿成汤的制度和法治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文献得到甲骨文的证实。在甲骨文里面对伊尹有固定的专门的日子进行祭祀,把伊尹和商人其他的祖先,商的先王一样进行隆重的专门的祭祀,而且祭祀的祭品的数量规模规格都很高,所以也就证明了伊尹在商人的地位,在伊尹死后商人的地位当中还是很高的,所以伊尹当时生前的政治作用和死后的地位还是有甲骨文和文献多方得到验证的。

    商王王位一路下传,商朝漫长的六百年历史不觉已走过一半。这时,商代王权的接力棒传至一个重要人物手上:盘庚。但盘庚接手的国家,几乎可以说是一副烂摊子,因为此时的商王朝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大有灭亡的趋势。盘庚是个有作为的国王,他在上任后的十几年里做了许多努力以缓和国内矛盾,却仍然不能改变衰败局面,若继续下去,王朝将有灭亡的危险。这迫使盘庚考虑挽救之法。于是,他决定效法先王,实行自汤以来的第六次迁都。

    往哪儿走?盘庚经过反复考察,精心选择,决定迁到黄河以北洹水之滨的殷,却遭到王族中不少人的反对,他们担心迁都削弱自己的势力,便到处散布流言,蛊惑人心,并鼓动老百姓也跟着反对迁都。

    盘庚是个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君王,他在迁都前后对臣民进行了三次训话,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尚书》中的《盘庚》上中下三篇。经过连哄带吓的训话,贵族们不敢再反对,老百姓当然也只能服从。这样,应该是在公元前1320年至公元前1300年的20年之间,盘庚率领满朝文武官员和奄都的人民,驾着牛车,赶着羊群,渡过滔滔黄河,来到这里安营扎寨,开始了新的生活。

    王震中:殷这个地方原来也是商以前的重要的发展地区。一个是更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再一个他还是有一种能带来一种非常清新的政治格局,再加上殷这个地方旁边就是黄河,再北边就是,旁边是安阳的淮河,再北边是漳河,当时的淮河走向经过河南的浚县以后,南北走穿过安阳最后到了河北,然后再向东。所以也有利于他水陆交通,他的战略资源的运输。他做了多方面考虑,再加上这个地方也是原来商人重要的早期区域。所以他也靠近他北的漳河,漳河也是发祥地。

    这里是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殷墟遗址。殷墟是20世纪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自19世纪末甲骨文发现以来,殷墟共出土甲骨约150,000片,震惊世界。人们对殷墟的发掘从未停止,来自这块地底下的宝藏似乎无穷无尽。大量的甲骨、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浮出历史地表,考古证明,这里就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此直到商纣王灭亡的273年商代都城——殷都。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殷商,这个曾经让人将信将疑的朝代得到证实,商代历史从传说的迷雾中解脱出来,成为有文字可查的信史。遗址的发掘和文物的出土还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商王朝时代,中华文明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

    盘庚迁殷之后,商王国逐步走向强盛,这些出土文物不仅反映了三千多年前当时商人的社会生活状况,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的文明程度和工艺水平。这是六百年商朝的极盛时期,也是中国上古文明的一个高峰。辉煌文明的铸造者是继盘庚之后又一位有作为的君王:武丁。

    武丁少年时期就被父王小乙下放农村,让其隐姓埋名,生活于黄河岸边的民间。武丁在长达十多年的农村生活中,亲自参加农业劳动,接触底层生活,了解民生疾苦,体会耕种庄稼之不易。这是中国历史中青年下放农村锻炼的最早记载。

    武丁农村生活期间还有一个重要收获,结识了甘盘和傅说,两人成为其日后的左右臂。

    武丁继位后,立即重用甘盘,并让人到民间把身为奴隶的傅说找来,破格任命他为宰相。有了贤臣辅佐,殷国大治,很快改变了商王朝此前衰弱的局面,国家逐渐兴旺发达起来。

    在辅佐武丁的贤人中,还有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她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武丁的妻子——妇好。

    1976年在安阳小屯村西发现的五号墓中,随葬的青铜器上大都刻有“妇好”铭文,墓主就是武丁的妻子妇好。妇好是十分活跃的女政治家,经常主持占卜、祭祀等重要的政治活动。妇好还经常参加军事活动,亲自带兵打仗。北讨土方族,东南攻伐夷国,西南打败巴军,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因此,武丁对她十分宠爱,授予她独立的封邑,并经常向上天祈祷她健康长寿。妇好死后,武丁悲痛欲绝,思念不已,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放以大量随葬品,墓地上营建宗庙,专门祭祀妇好。如此高的待遇,这从妇好墓中可见一斑。

    在贤臣的辅佐下,武丁对内整顿吏治,改进税收,发展农业生产,国家逐渐发展富强。随即对外征伐四方,其中主要对北方及西北地区的土方、鬼方、羌方等多次用兵,南征江淮,北伐河套,西征又达渭汭,与周族接壤,可谓武功赫赫前无古人,每每取得重大胜利。

    随着武丁时期对外战争的不断胜利,商王国国力达到历史的鼎盛期,史称“武丁盛世”。

    王震中:应该说武丁盛世既有盘庚打下的基础,更主要的还是武丁在位59年,武丁时期商代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非常宏大的精美的青铜器也是武丁时期铸造出来的。所以武丁时期反映了商朝在晚期时期一度非常强盛欣欣向荣的一个时期。而且武丁也是很有作为,不像后来的这些商王一个是没有作为,第二个贪图享受,他不但不贪图享受,而且很了解民情,了解民间疾苦,也起用了像奴隶一样的人。在历史上不管文献里面讲还是甲骨文里面看,他都是商王朝一个盛世。

    历史的辩证法昭示,事物到达盛极的时候往往就是衰落的开始。强大的商朝,此时隐藏着深刻的危机。就在“武丁盛世”,商朝的掘墓人——周族,渐渐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古书记载,周族人的祖先是夏的农官,周族因此擅长农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周人迁徙到陕西的周原地区,利用那里的优越自然条件,逐渐发展起来。

    商王位传至武乙,此时商周关系融洽,商王武乙授予季历征伐大权。季历于是西征北伐,声威大振。到武乙的儿子文丁继位,周部落继续发展,文丁开始猜忌周。有一次,他趁季历来朝进贺时将其囚禁,季历气急交加死在商都。

    季历的死使商周的矛盾进一步恶化,商王位又历一任之后,商朝的最后一个王——帝辛走上了历史舞台。他,便是史书上臭名昭著的商纣王。

    史载帝辛身材高大,勇力过人,能赤手空拳与猛兽搏斗。且灵敏多才,能言善辩。即位之初,他曾励精图治,有过一番作为。他一直想效仿他的先祖高宗武丁,建立不世之功。

    帝辛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铲除季历的儿子姬昌。季历死后,姬昌继位为周侯,决心为父报仇。但他吸取了父亲的教训,对商多了一份戒心,但他仍以臣的身份事商,暗地里笼络人心,以图大事。周族日益昌盛,威胁到商王朝的统治。

    这里是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北4公里的羑里城遗址。羑里城是我国遗存下来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监狱遗址。这里就是三千多年前关押姬昌的地方。

    帝辛一心想除掉姬昌,苦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机会。一次崇侯虎听见姬昌说帝辛坏话,于是报告给帝辛,帝辛本想杀他,慑于周在西部的势力,便将姬昌囚禁在羑里。

    姬昌平时勤于政事,现在突然失去人身自由,感到非常痛苦。一天,他发现身边有许多蓍草,于是想起伏羲氏就是用它画出了八卦,便采来一些草茎,寂寞的时候就用它来演绎八卦。他越演绎,越觉得有意思,后来没日没夜地研究,就结合自己的“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将伏羲氏的先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对每一卦的六爻分别配以吉凶利否的卦辞和爻辞,编成一部博大精深的奇书。这就是被称为“群经之首”的《周易》。

    姬昌被帝辛关押了七年后,帝辛做了一件后来令他追悔莫及的事情。在周大臣美女珍宝的诱惑下,帝辛释放了姬昌,这给六百年商王朝埋下了一个巨大的祸根。

    回到周部族的姬昌更得民心,四方人士纷纷前来投奔。此时,一个重要人物的加盟,引导了历史的走向,他就是被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为本家,被尊为“百家宗师”的姜子牙。

    这里是河南省新乡卫辉市的太公故里,史书记载,姜子牙博学多闻,是一位满腹韬略的贤臣和非凡的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听闻文王姬昌事迹,于是借钓鱼的机会求见他,两人相见恨晚,随后出仕辅佐姬昌。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周人蒸蒸日上,更显强大。

    这里是距离太公故里15公里以外的比干庙。比干是商王帝辛的叔叔,从政40多年,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帝辛两代帝王。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臣少师最后却被自己的亲侄子杀死。

    与姬昌的贤人相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帝辛众叛亲离。他远贤臣,亲小人,听信谗言,陷害忠良贤臣。不听劝诫,对反对他的臣僚往往加以酷刑。中国酷刑史上著名的“炮烙”,据说其发明者便是他。

    比干看到帝辛暴虐荒淫,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于是去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最终被帝辛杀死并剖视其心。

    比干以死谏君,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仁”。北魏孝文帝因感念其忠心而在此建庙纪念。

    性情残忍,残害忠臣,如此一来,各诸侯大臣都害怕帝辛,渐渐疏远了商王朝,在身边佞幸们的媚言下,帝辛日渐沉迷酒色,常作彻夜之欢。

    摘星台,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淇县是商朝古都之一——朝歌。这里就是帝辛寻欢作乐之地。

    随着欲望的不断膨胀,帝辛觉得首都殷邑已经无法满足他的享乐要求,就把首都往南扩大至朝歌。帝辛还下令在四处修建离宫别馆,他经常带着最宠爱的美女妲己去这些地方玩乐。

        王小运:现在咱们这个地方叫做摘星台,摘星台的下层是一个龙山文化遗址,上层是一个殷商文化的遗存。你看这个地方,这是一层一层的夯土层,就是纣王差遣奴隶把这个一层一层夯上去,夯上去以后,然后在这个上面建了一个很高的台子,建了一个很高很高的门楼,几十米高,那么高,非常高。这个楼为啥叫作摘星楼呢,都是当时这个楼当天建起来的晚上,纣王和苏妲己在这个楼上面玩耍,他是个观景台,可以观到朝歌的大好风光,这时候苏妲己躺到纣王怀里撒娇,她非要天上一个星星,然后纣王就顺势摘下一个星星。根据这个缘故呢,这个叫做摘星楼,后来到西周的时候,这个楼被雷火击化,为了纪念比干,这个台就叫做摘星台。

    正所谓“放虎归山终为患”,此时,终日沉迷女色的帝辛已经完全消除了对姬昌的戒心。姬昌的儿子姬发即位,周族继续稳步发展,姬发在姜子牙、周公旦、召公奭[shì]、毕公高等高人贤相的辅佐下,力量不断积蓄。

    为了检验自己的号召力,姬发举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试探行动,他认为时机仍然未到,就率兵回去继续等待时机。

    并吞诸侯,拉帮结伙,搞军事演习,姬发所做的这一切,终于引起了帝辛的警惕。但此时,商王朝已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连年对外用兵使得长期积累的问题渐渐露出端倪。从即位之初对东夷的用兵开始,帝辛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对东夷的作战,根本无暇顾及周人的崛起。

    这样又过了两年,姬发认为条件终于成熟,正式吹响灭商的号角。公元前1046年正月,姬发亲自率领兵车三百乘,敢死队员三千人,披甲士兵45000人东进伐商。帝辛听闻姬发出兵,十分惊恐,此时商王朝的大部分兵力仍然在征伐东夷的路上,庞大的帝国一时间居然没有作战能力,帝辛唯一能做的就是和时间赛跑,他立即召回前线主力部队,大军匆匆往朝歌城赶。

    长期以来对周的不重视,使得周得以迅速发展,加上积压多年的社会矛盾并未得到解决,使得姬发的伐纣力量迅速壮大,各路诸侯纷纷加入伐纣大军,大军浩浩荡荡,渡过黄河北上,直抵朝歌城外。

    敌军兵临城下,而此时帝辛的东夷之师还在赶回的途中,路途遥远、舟车劳顿,根本无法赶回救主。这个六百年的泱泱大国危在旦夕,帝辛只能亮出他的最后一张牌:纠集奴隶、犯人等乌合之众,拼凑出一支17万人的部队,开赴前线与周军决战。

    公元前1046年正月甲子日拂晓,商周两军在河南济县北牧野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帝辛将临时编成的奴隶兵放在头阵充作先锋,奴隶本来就对帝辛恨之入骨,现在又让他们去送死,于是很快掉转武器,回杀商军,为周军向北开路。结果天还未亮,这场历史性的大决战就分出了胜负。

    夕阳西下,帝辛见大势已去,深知自己作恶多端,难逃一死,便躲进鹿台,衣服穿戴齐整,将多年搜刮来的美玉宝器堆在身边,命人放火焚烧鹿台,自焚而死。汤,太丁,太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帝辛,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共历30王,前后六百年左右的商朝,自此正式宣告灭亡,漫长八百年周朝自此开始。

    这里是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的鹿台寺,这里就是帝辛与妲己享乐的鹿台。据记载,上古时期,这里四周群峰耸立,白云萦绕,奇石嶙峋,宛如仙境。商纣王因此下令花巨资、耗费七年时间在此修建鹿台,专供固本积财、游猎赏心。帝辛修建鹿台,一心贪图享乐,没想到这座壮丽的工程竟成了他的葬身之地。

    如今,曾经豪华奢靡的宫廷楼榭早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后人修建的封神台。姜子牙和传说中伐纣的各路神仙将鹿台压在厚厚的尘土之下。

    和鹿台一样,关于殷商的许多故事,都尘封在历史的地表之下。人们对于商王朝的认识,都是从周朝开始的记载中了解。直到殷墟遗址的发现,才使得商王朝的传说浮现在人们眼前。殷墟考古仍在持续进行,遗址不断发掘,至今人们还没有找到关于酒池肉林的任何蛛丝马迹,传说中帝辛发明炮烙使用的青铜柱也仍无踪迹。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事实真相只有亲历者才知道,殷商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未知的谜题值得探索。但《尚书无逸》篇所说的商代后期诸王生则逸,不知稼穑(春耕为稼,秋收为穑,即播种与收获,泛指农业劳动)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即腐化堕落导致亡国应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通史解说词:7集—殷商兴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chz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