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许多年前,上个世纪的某一个夜晚,有一个饥饿的贫穷少年站在荒凉的黄土高原,望着夜空泪流满面,他想起了那个初次登上月球的苏联人加加林,就在那一瞬间,他有一个想法,就是要写一部关于家乡黄土高原的书,将主人翁的名字称呼为加林,这就是后来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那个少年名叫路遥。
也许很多作品和梦想的实现,最早都起源于一个青少年某一时的想法,但真正化成行动的人却不多,路遥就是那少数人之中的一位,贫苦却给了这个出生于陕北高原的汉子终生的动力。也成就他的作品,那些血肉丰富的人物原型,那一再感动着我还有许许多多走向城市的农村娃的文学形象。
这么多年来,随着离开校园,走向了社会,工作上的不稳定,以及时间及种种原因,读的书的数量每况愈下,但是路遥一直伴随左右,最早接触到他的作品就是《人生》,那是还是在学校刊物,大概的时间是1995年,可惜那时他已逝世。从早期的细小字体的盗版本到今天电脑珍藏的电子书,读了流泪,流着泪再读,不忍读下去,可是又舍不得丢下结尾,读完总是一咏三叹,欲罢不能,学生时为《人生》在日记上,写了几页长长的读书笔记,读《在困难的日子里》和《平凡的世界》也是如此,虽然当时写些什么我也记不清了。但读完他的小说后的那些日子,总是沉浸在小说中的氛围中,整个人处于一种愰忽的状态。断断续续的读,寻章摘句的读,发展到读了关于评论纪念他的文章,只要能找到关于他的珠丝马迹,还有他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路遥以他短短的一生留给世人的作品并不多,但是几乎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重量性的著作。
一直以来,关于他对人生的态度,对命运的挑战,对事业的虔诚和付出。我觉得自己根本没有谈论路遥的资格,这样的人只有处于仰慕中,可是只是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的角度,谈谈他对我个人的影响,每当读过他的作品后,总有一种倾诉的冲动,无论在困惑不安的日子里,还是在找工作的时候,或者看到身边的一些从农村出来的年青人,我总会起那之中是否有高加林还是孙少平的影子。无论在路上还是夜深了在租来的小屋里。有时我总会想起有路遥这么一个人,假如他还活着,不知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我想真正的作品是经得出时间的考验的,当作者英年早逝后,这十多年时间里,国家和社会及人们的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作品却在作者心脏停止跳动后,用那无形的影响力证明作家还活着,这是优秀的作品和平庸的作品本质差别。诚如《平凡的世界》中的结尾那一段话:在下午剩下的最后一点时光里,他还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书。其中他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一些原材料对人类未来的影响》。无论作者有意或无意,正象他暗示的那样,这部作品就如非物质的精神财富影响着后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