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这篇文字是2016年12月参与设计广东省博物馆的「在地教育设计师」工作坊上,本人代表一公斤盒子所做的一场小讲演。从筹划讨论到准备讲稿、从指引文档到共创现场,与博物馆、少年宫、第三小组的 Co-working ,涌现了很多思考火花。尽管浅薄,但也敝帚自珍,记录下来,留存纪念。

容器
大家上午好。
刚刚李老师谈到圣经故事中神奇的「器皿」,这个好隐喻让人很有想象。我们所在的这间博物馆是一个装满记忆和物件的「容器」;我们坐在这里,这个房间也是一个集合众人智慧的「容器」;我们每一个人,不也是一个个容器?在接下来的两天,我们要将自己的经验、学识、灵感倒出来、同时也接收他人的想法,最终产出四组作品并实践:为博物馆设计在地的教育课堂、活动方案。
设计×教育=?
我是一个教育设计师。当你听到「设计师」这个title,一下子会联想到什么?
改
改
改
改
改
没错,这确实是一部分事实。不过让我们先来看看设计师都在想什么、干了些什么事,再来定义「设计」这件事情吧。
回想你走在街上,中国人所熟悉的街景是什么样的?设计师可能会想:可不可以让它美一点?设计师大概都对视觉会多一点点要求。

大家都看过《梦想改造家》吧,这个有时候长得像张国荣有时候像尊上的日本人,将北京胡同的棚户设计成为暖暖的居住空间。一位建筑设计师、空间设计师,他会思考会做的是:可不可以舒服一点?工业设计师、产品设计师改造了我们的日常用物。他们会想:这些物件可不可以好用一点?可不可以方便一点?省力一点?……
猜猜下面图片这个蓝色的小装置是做什么用的?

元旦假期我到成都去,住在朋友家。我没有带漱口杯,家里也不像酒店或民宿会给你配个杯子……要是有这个东西,我就不需要猫低身子,以一种不甚优雅的姿势洗漱了。
再过几千年,如果人类的记忆还所保存的话,我们现在所用的物件可能也会被陈列在博物馆里,标记着人们希望「改变某种东西」的印迹。在粤博的历史文化馆,你能看到,原始人用来捕猎的矛头是怎样一步步打磨得「更好用一点」。谁说石器时代的祖先就不是造物设计师?
我理解中的「设计」,就是「做出一些改变」。
将「make some change」的思路沿袭到教育领域来,是在呼应我们作为家长、教育者、学习者的需要:
环境可不可以对儿童再友好一点?
知识可不可以更鲜活一点?
学习可不可以更有效一点?等等。
设计是由需要出发、最终呼应人的需要。所以我们工作的开端是:发现那个「需要」。
「在地」之意
我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上语文课,课文里说「秋天来了,大雁排成一队往南飞」,这让我迷惑了很久。因为我的生活经验里,不曾见过这类景观。后才才知道,这套教材是地处北方的人编写的,那是「他们的」坐标系。在地,才是「我的」「我们的」。抽象的知识需要具体经验的支撑,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我想这是这个工作坊强调「在地」的用意所在。
以我目前所服务的项目「一公斤盒子」举例子,一公斤所做的事情主要是:通过对本地情况的调研、选定能回应当地需求的主题,来设计三课时以上的主题课程内容及教学具,打包成一个个「盒子」,帮助当地教育者(通常可能没有太多教学经验或备课精力)也能开展应试科目之外的生活教育、素养课堂。
取用在地的资源、启调在地的智慧、回应在地的问题。当然这是一个「期待」——就像大人对于儿童的理解一样:也许抵达不了、只能无限趋近。

比如地震盒子,回应「地震发生时该如何逃生」的问题;「零食盒子」是针对小卖部里那些五毛钱辣条之类的零食……比起耳提面命、用很多祈使句去告诫孩子,我们会更倾向于用体验的、游戏化的形式让孩子去探索。零食盒子的教学资源,就是孩子近一周所吃的零食(包装袋)……此外还有:你身边的水资源环境、认识你的情绪、家乡的风土,等等。

以上这几张图片来自甘肃四坝一所九年制学校。当时我们正在一起探讨「家乡盒子」的研发。课内,老师会安排学生阅读乡誌和其他读物,比如《奥德赛》——一个关于远航和归家的故事;周末,当学生回到老家,同乡几个则去拜访当地传统风俗「攻鼓子」的演艺人。我的老家也有类似的古老祭神仪式。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太熟悉的家乡乡人和风物,也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博物馆」。
钻石模型
可不可以去改进一些学习的维度?这是教育设计师在想的事情。
进一步想:「教育」是怎么发生的?或者说,学习——这里不仅指学生的学习、也包括教育者的学习——发生反应作用的「容器」是什么?它由哪些边缘所构建呢?
献上鄙人土法炮制的「许氏钻石模型」。

-
基底 你所认可的「儿童观」:儿童和成人的关系?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人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你可能需要去读、去听、去践行某些理论层面的东西。
-
生态
包含物理环境,但更看重的是「人-社群」组成的学习生态,有学校里的同学老师、家庭乃至社区环境。比如,国外的大学近年来开始设立一些对社区开放的「创客实验室」;街道办、社区服务点乃至商家,逐渐出现「共享空间」的趋势,产生社区共生关系。这是一个可期的「教育环境」。 -
节点
根据对象所处的发展阶段,设计与其相符的内容。譬如,你不能期待一个一岁孩子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 -
目标
每个科目、每个主题、每堂课都会有或大或小的目标。如果你需要检视某个教学体系,可以去观察:它所指向的教育目标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你自己认可哪一种? -
教法
具体的执行层面。「我讲你听」是一种,分组讨论、或画或演说、做项目、体验式、游戏化……种种手法,并无优劣高低之分;视乎教学主题和目标而定。
以上的「钻石模型」如能带来一点参考意义,你可以选取某个维度、选取其一元素,采取不同于你以往习惯的做法,尝试做一些改变。
工具箱
作为可供迁移的参考,我们曾在省立图书馆少儿部做了跨度一年的系列工作坊:玩转图书馆。
面向7~12岁少儿读者,取用图书馆自身资源,旨在提升读者信息检索、小组合作学习、公共场所素养的能力。

当时我和另外两位同事绕馆几周,实地取材、观察小读者的行为或是与之交谈,回来各自分享发现了哪些「 有意思的点」。通常,保持新鲜的视角、不加以评判地先倾听同伴的发现和想法……会是你的工作一个良好的开端。
调研阶段通常比较花时间的的环节;调研是洞察的基础。快速投入测试&迭进,是完美主义者、强迫症患者必须适应的「小步走路法」。通常,这还会是合作的工作,背景和脑洞差异性越大、碰撞出来的新意越值得期待。
把这两天当做一个开始,不必太追求完美~给大家po 出来的,是图书馆活动其中的一期「好奇心电视台」的方案呈现,就只是一张简陋的手绘图,里面包含了主题、目标、流程、时间节点、所需材料以及活动形式。只要能跟同伴传达清楚就好。

工作坊的1/4时间用来做实践。技术层面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到反思阶段(第二天下午)来汇集,我们在石墨设立了一个协作文档,可以随时通气;上面会放了一些设计思维的背景材料,可供进一步了解(详见slide 上的二维码,扫描进入文档)
「好」的标准
问大家:在你看来,一场好的教育活动应符合哪些标准?或是包含哪些元素?
现场收集到大家的意见:
有趣
让孩子玩~游戏化的环节设计
互动性
有一些产出的作品
事例鲜明简要,把极多的时间留给孩子无限的创意想象(过程能触动孩子现场与文物发生思维碰撞)
……
以上「标准」可用来检视自己设计方案,或是在两天的工作坊结束之后,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方向。我们也会给每个小组配备一位「协作者」,帮助大家调配资源、给予各种需要的支持。
为了进一步降低「我说你听」的比重,我们事先制作了一些指引资料,大家可以自行阅读,了解流程、节点、产出要求等。

祝接下来的一天半,工作愉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