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没有勇气写这个百字的年度总结,参加无戒写作训练营的初衷不是为了写作,而是对无戒老师本人有诸多的好奇。一个女人能对另一个女人产生好奇并以此为目的靠近她,这本身就是她人的一种成功。
我很少发言,但经常关注老师的动态和课程。我每走一个阶段有了新的感悟好像都被老师知道、理解和接纳,就像一位先知,我视之为同频效应。所以不必太多言语。
特别喜欢训练营推出的荐书环节,这个环节我从来不曾错过,每次都把老师们推荐的书加入书架,特别是老师们写的书评觉得很有价值。心里暗自感慨:能把一本好书读好读通透不失为一种修为。
年轻时觉得时间很多,其实也知道方向在哪里,就是走着走着便放弃了,应了童年时父亲常常对我说的那句话:“你做事怎么总是半途而废呢?”
这副嫌弃失望的画面一直根深蒂固地伴随了我很多年。成人以后,脱离一些制度化的束缚我便没有了方向,更谈不上努力了。于是,混沌地走过了前半生。
参加写作训练营以后好像回归了课堂不敢怠慢,写着写着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虽然没有坚持日更,但是意外地完成了一部带有自传体的十万字的中篇小说,这对我意义非凡。我终于没有半途而废,这更像是一场历经半生的自我救赎。
有时我在想如果写到老都没有挣到一分钱我还会不会写下去?通过这一年的学习,我已经逐渐脱离了功利写作的心态,即便没有读者我也要独自芬芳。先写吧。
感谢无戒老师的陪伴式学习,我很喜欢这个定义!只是落下那么多年的功课需要一点一点地补回来,把根基扎牢其他后话。
以下是我这一年的学习心得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节奏是不慌不忙,因为老师随时在。
二、有时卡文严重,从最开始清晰的思路到每天大脑里混沌的想法,离主题越来越远。虽然对自己的要求是从最简单的故事写起,但要写出有思想力的平淡文章,其实最考验作者的文字功底。
这样的初衷让我觉得自己瞬间任重道远,每天一个小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是平淡的,大多多数人的写作思维框架是在这个平淡的故事里制造冲突,有冲突才有高潮。
在我的故事框架里,我重点制造的是平淡无奇,然后避过冲突的高潮部分,直接用反转来代替思想力。实际上,一篇令人深刻有质量的文章,是不能有意而为的避重就轻。
之前特别喜欢看东野圭吾的悬疑小说,我个人觉得他是一位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中篇小说每一篇都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深刻的反映当前各种社会现象带来的正向思考,引人深思,回味无穷。
三、关于素材问题,无戒老师已经给了很多建议。其实生活里是不缺少素材的,缺的是想象力,想象力如果能够租赁,我会是那个负债累累的人。
我记得在小说群里问过一个问题,觉得自己面对写作总是窜文风,当时彭班长给我提了一个建议,就是定向输入,他的方法是读最喜欢的作品把文章逐句逐字的揣摩,直到清晰透彻。
试过他的方法之后,我忽然明白,每个人的透彻程度是不一样的,我的透彻度在于书写式阅读时笔尖的文字流淌的是一种电流一般的思维感受。
这种维度体验,伴随而来的是灵光乍现的故事,是灵感是素材。总之有些美妙有些复杂。我欣然采纳了这种方式,是输入法的学习方式,谢谢班长。
四、最有危机感的不是焦虑,看到很多优秀的人,我觉得自己能和那么多优秀的人同行,是一件荣幸至极的事。我的危机感不是不能坚持,而是不能专注。
每天心血来潮叠加各种外星想法,这是特别折磨人的事,别用什么思维活跃来安慰我。心里的定位和初衷是一样重要的,现在这样写来,我觉得自己能否像作家一样生活像作家一样严格要求自己。不,我心里拒绝那样的跳蚤做法。文字有很多功能和作用,它对我而言是庄重的理想。
五、现在看每个故事,作者其实都是一开始就埋下伏笔,然后主人公往里跳,跳着跳着会推陈出新。结局来一个令人意外的反转,我痴迷于这样的反转,对于这样故事情节上的设计,我开始寄托的是“笔下生花”。
写着写着反转就自然光顾似的,每次都自我感觉逻辑自洽。我把这个苦恼向学友们抛出,其中祝天兄给了我两个特别好的建议,其一是做头脑风暴,想出无限可能再慢慢挑出我认为最为理想的情节。其二是看书,他着重推荐了一本书给我“这样写出好故事”,里面的反转情节可以适当借鉴。
六、以后的目标是继续把写作的思维框架捋清,持续做好阅读输入环节,把时间管理和阅读计划这两项底层技能提上正式日程,不能再那么迷糊地碎片操作。把素材持续做细化整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