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金榜未到题名时,知乎已然开大学

金榜未到题名时,知乎已然开大学

作者: 二说 | 来源:发表于2018-06-08 21:48 被阅读0次

    这个时代,仅从求知来说,你已经不需要上大学了。

    从最初的付费阅读开始,越来越多的选手拥挤在知识付费的“大跑道”上,分答之后,京东为了卖书推出了京答,网易云音乐有付费精品版,百度做出了音频产品“小课”,喜玛拉雅有“好好说话”以及豆瓣时间、荔枝微课、小密圈更名的知识星球等等。

    但今年很多产品的用户关注度断崖式下跌,罗振宇兴奋高喊“关于知识付费,得到APP跑在一个没有人的跑道上”,然后知乎突然发力了。

    知乎早就有一个知乎Live、书店、私家课、有声书、·读书会组成的知识资源库,这个知识市场在6月6日正式整合升级为知乎大学,在“课程”+“读书”+“训练营”的三重服务模式下,甫一露面就暴露出要清空跑道的决心。

    但知识付费(或者说知识服务)的现有问题,知乎大学能解决吗?

    有人说中国人的求知欲很强,是期望“在拐角处遇到更好的自己”,所以大多数产品致力于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通过说书人式的再咀嚼,把知识反刍给付费用户。

    但这个模式的局限在于,人们所需要的知识究竟是经世致用的,还是好玩有趣,抑或是能作为闲聊、泡妞的谈资就行,现阶段还没有平台梳理得非常清楚,貌似也没有简单的、功利化的证明途径。

    举例来说,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在得到有26万付费订阅,老师的帐面收入就有5000多万,但有多少学生因此变为富翁?掌握足够知识说到底只是获得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这并不像电影《永无止境》里的灵丹妙药,服下后就才思敏捷,灵感泉涌,突然从毫无头脑的小白变身投资圣手。

    上线8年的知乎累计了超过1亿的回答,涉及25万个话题方向,这使得它的知识交流从一开始就有着更开放的设定,你可以在“跑步真的会损伤膝盖吗”这种问题下看到特别专业的答案,也能欣赏“按量子力学来说,一个人撞墙,有多大概率能穿过去?”这种脑洞大开又不乏奇趣的文字。

    知乎副总裁张荣乐有个说法,“知识生态会是一个发展10年以上的市场”,这话既是对行业而言,也是对用户说的,因为还没有一种知识生态能做陪伴用户成长的全周期服务,当然也就不能连接最大多数的内部生产者。

    得到PGC模式的几十个付费专栏,挑选的都是拥有商业人格,自带流量的顶级IP,本质是一种精英知识产品,但用罗振宇的说法,1年220万付费用户的收入加起来也就是北京新源里菜市场三四个摊位的水平。

    假如无知是一种病,得到模式最多只能算是蒙古大夫,这背后原因很多。

    1、知识服务到底是不是功利化的成功学?

    从新知榜统计的知识付费热门栏目来看,理财和成长类内容占据绝对优势,说明知识付费最初集纳用户还是依赖老套路,一如以前叫喊的“如何赚到100万”培训,这是一种动机和目标明确的被动化强制学习,而不是经常被提起的碎片式学习。

    知乎和得到式焦虑学习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普惠的问答社区,很好的满足了大多数用户的求知需求,但对于技术实用性很强的问题,精明的答主往往跟上一句,自己的作业请自己完成,所以知乎知识市场升级为知乎大学才有必要性。

    知乎把知识交易体系分为课、书和训练营三个部分是希望衔接不同的需求,产品形态横跨图文、音频和视频,既能照顾用户的通识学习,也能具体因应个性需求,书的需求则被整合成电子书或读书会的形式,特别是读书会,试图把单纯的“替你读书”变成“带你读书”,加强了互动因素,着眼于帮助用户建立规模化的知识结构。

    2、知识交易体系中的SKU

    按知乎自己的数据,平台现有1.5万SKU,600万付费用户,5000多内容生产者,知乎大学不像得到做知识的点状发散,而是试图建立一个超级会员体系,348元可以一次性通吃平台上的所有付费产品,包括3400场精选优质Live、私家课;600本“读书会”音频;700本热门电子书以及“知乎训练营”名师指导的陪伴式学习服务等等。

    显然,知乎关心的并不是现有商业模式的立刻变现,而是希望启动知识的关联消费,用焦虑引发的刚需课程带动基于兴趣爱好的知识消费,拥有1.6亿注册用户的知乎由于集纳了底层的大众化知识消费需求,比中小平台更有能力做这件事。

    这有点像视频网站会员体系的演进方向,既然绝大多数用户接受了内容应该付费的理念,那么完善的会员权益体系就有利于调动不同产品的流量互补。

    此前得到也推出了“每天听本书”,吸引30万人加入年度会员,按365元的定价计算流水过亿,但以得到的用户规模而言,很难再有突破,也不容易通过提升内容服务的质量提升会员权益的长期价值。

    3、知识服务平台兼有工具和消遣的双重属性。

    知识消费究竟是释放了“我想学习”的意愿还是如罗振宇所说,“因为付费所以产生了想成为一个反抗好逸恶劳、安于现状者的妄念”。

    如果是前者,那么知识消费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效率和服务,但很多人觉得分散而孤立的知识经过内容生产者的重新组织,虽然提升了趣味性,却丧失了知识的客观性,形成过后即忘、阅后即焚的特征,很多知识消费平台刻意制造焦虑,然而一旦用户觉得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活跃度就会直线下降。

    知乎大学想塑造的产品形态就是一直在学习而且是随时学习、轻松学习的过程,这与知乎一直以来保持的低门槛、低成本学习的定位相符,不是针对某种焦虑,而是成为融入生活和工作的助手,知乎期望的状态,是你能够在这所大学里学习技能和手艺,了解高人大佬有什么过人之处,也能静下心来品味红酒或是欣赏古典音乐。

    知识服务完成商业闭环,本质就是解决三个问题:

    1、用户关注度

    按公开数据,中国用户在知识服务平台上的活跃度和付费意愿都有明显提升,去年付费产业规模就有49亿元,用户规模接近5000万,有付费意愿的同比增长近3倍,预计到2020年整个产业的规模将达到235亿元。

    但另一方面,用户行为模式也正在悄然变化,看似无穷无尽的学习究竟获得了什么,是否还有碎片化学习的快乐,真正的价值在哪里,大家都在思索。

    相当一部分知识付费平台的用户关注度直线下滑,原因主要在于收费式的内容消费平台缺乏底层流量的内在导引,慢慢变成了健身卡式的强迫症学习,导致打开率暴跌,变成用户眼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知乎大学特别注意了产品升级的路径衔接,用户从免费的问答,到低门槛的Live实时互动,再到私家课,读书则是从书店的自由交流到电子书和有声书,最后才是今年4月上线的读书会,用大咖领读锻炼用户的独立思考。

    2、版权

    付费平台上的内容侵权现在不但花样翻新而且能够快速变现,据说得到每年的损失就有千万之多,但数字版权的保护又是难点,特别音频内容的核查需要专业工具检测,传播也更隐密。另一方面,知识产品的低门槛化也带来很多问题,今年4月喜马拉雅就因上线用户朗读的无版权有声书,被作家投诉,只能以下架道歉收场。

    知乎大学整合所了平台上所有的付费服务,当然从一开始就注意避免类似的风险,现在知乎站内已经有1500部作品完成了版权登记,并许诺原创作者提供版权法律服务。

    3、复购率

    这主要是通过头部创作者来保持,罗振宇说得到的邀请机制都是预付7位数酬劳,豆瓣时间也靠北岛、白先勇等人打头阵,这种模式基本是创作者原有人设的流量收割,但在平台多元化运营之后,更多的内容挤了进来,复购率如何保持呢?

    单纯的广告模式肯定行不通,因为永远拼不过快手、抖音这样的平台,所以一般内容消费平台都在走专业化和垂直化的道路,前者就事论事,后者深耕某一领域,但不管怎么样,内容服务平台最终依赖的都是拥有忠诚度和付费意愿的超级用户。

    知乎大学希望将实用的技能学习,个人的时代焦虑以及消遣式的放松混搭起来,用会员体系封闭在内容生态之中,至少不会让这一辈的付费用户像是韩寒在《后会无期》里说的: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了这一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榜未到题名时,知乎已然开大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clz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