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之外,一生都在囿于处理亲密关系,与父母,与配偶,与子女,还有婆媳,兄弟姐妹。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一点也不比赚钱容易。
(1)原生家庭之锅
基本上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从武志红把原生家庭的概念科普后,满世界人都喜欢把不幸的锅甩给原生家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责任推卸掉。每个父母在他生育和养育第一个孩子的时候,他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存在,没有任何一本育儿书可以完全适用,所以那些连好好爱自己都做不到的父母,如何能够把满满的爱给予孩子?幸福与不幸,全部归因于父母,是最轻松的,但是也是永远没办法和解的。做树洞多了,就听到形形色色的吐槽,言语间就是我今天的不幸跟我父母关系最大,就是他们造成的;还有我父母就是这样,永远也改不了;如果我的父母能够像某某的父母一样,就好了。然而假设是不存在的,父母改变也很难,那么怎么从内心接纳矛盾,冲突,不完美呢?这也许就是要修行的功课吧。
(2)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爱妈妈
这句话是霖霖说的,一个三岁孩子都懂的道理,大部分夫妻永远不懂,心理学老师说过,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中,第一位的是夫妻关系,然后才是亲子关系,但是中国家庭孩子大部分是第一位的,这就造就了很多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丈夫责任固然最重,妻子也难辞其咎,生孩子第一年,老公永远抱怨的是老婆冷落了自己,把孩子看太重,老婆永远抱怨的是老公不心疼自己,自己带孩子已经够累了,哪有心情和精力去二人时间。看似都有道理,其实都没有换位思考,丈夫如果能够分担一部分育儿工作,妻子自然能够稍微喘口气,才有了时间分给丈夫。妻子如果能放手让老公参与,而不是嫌弃指责,再稍微用点鼓励赞美,相信会好的多。夫妻两个人在孩子面前的恩爱,是孩子安全感来源之一,育儿书看再多,两性关系搞不定,也是费劲。如果实在没法磨合,理性分手,平和告诉孩子,并保障孩子不缺失父爱母爱(有点难),也未尝不可。但是见多了分手互撕的戏码,最是心疼孩子,再怎么撕你们可以不再往来,那个孩子呢?他的内心不是撕裂的吗?分手不可怕,谁low谁可怕。还有那些碎碎念的,无论是魂内还是离婚,就是你爸怎么怎么不好,你妈怎么怎么坏,也是够可怕,从小给孩子播下的是仇恨的种子。这样的孩子想要以后婚姻幸福,可是难上加难。

(3)无条件的爱和有界限的关怀
亲子关系是我自己一直没有搞定的事情,书读再多遇到事情还是会火冒三丈,原形毕露,伪装在羊皮底下我也是虎妈,会咆哮会歇斯底里。每次看到老大对着老二狮子吼的时候,我就特惭愧,都是学我的。妹妹会说姐姐应该被送去动物园,她估计是不敢说妈妈吧。无条件的爱是我们要想一想,我们对于那个小人儿,是不是给予的爱有太多附加条件?要乖,要听话,要好好学习,要孝敬老人,要勤快,如果做不到我们是不是不爱了呢?答案当然不是,但是我们传递给孩子的就是你不好我就不爱你了,孩子在这种要挟下,走两个极端,要么隐忍应和,要么青春期叛逆,总有的罪受。有界限的关怀,也是对孩子有要求,三观正(哲学博士又要批评我三观没有正不正,只有合不合),能自理,有爱心,其他父母不越界就好了,目前我做不到,时时自省,勤修炼。爸爸妈妈学会近视眼,多看优点,多赞美,相信大部分孩子对于美好的事物是天然追求的。天生小恶魔不在此类,当然李玫瑾教授说这类孩子也是教育缺失的原因,但是我更相信有些人生来就恶。

(4)做自己的好朋友
虽然排名靠后,但是我认为这句话非常重要,甚至超越前面几种关系,如果你对你自己像最好的朋友那样宠爱,接纳,包容,你会越来越快乐,西方有句谚语,妈妈快乐全家快乐。确实如此,如果一个家庭的母亲永远是幸福快乐的模样,那么这个家庭一定幸福。所以女人们,请爱自己,不是鼓励用物质把自己组装到牙齿,而是好好对自己说你辛苦了,你值得更好的幸福,我爱你。爱满则溢,一个女性能够满满的爱自己,才能传递给孩子足够的爱。传统中国父母的付出型爱,往往让孩子感到压抑,付出对应的是回报,如果你对我的爱是需要我满足你的要求作为回报(出人头地,孝顺)那么父母扶养子女就是交易,没什么伟大可言,所以有些父母不如坦诚自己养娃就是为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