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国家长都如此热衷于给孩子报英语兴趣班。有一天我妈告诉我,弟弟幼儿园中班里有一位小女生,下了课还要专门去上英语课,并且是上了很久了。我听完掐指一算,这说明孩子在3岁左右就已经开始接触英语了。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听闻现在的早教都是从0岁开始的,也就是孕妈妈在怀孕期间就要通过音乐或者诵读进行胎教,期冀孩子在还未出生前就能拓展智力。
我不敢说这是一种智商税,毕竟脸书的扎克伯格就曾对着妻子的孕肚诵读一本物理科普著作。
还是说回英语。它在中国父母的心里具有如此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至于小学生能达到高中生的词汇水平,已经不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反倒是达不到这一高度的家长暗自惭愧,觉得是自己“鸡娃”还不够。
英语在语言学习上具有的至尊地位往往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英语是天选之子,一出生即被万众追捧。
事实上,英语在欧洲大陆历史上曾经是下等阶层使用的语言,上流社会是不屑于使用英语的。他们使用什么语言呢,是拉丁语,一种晦涩难懂,早已消亡的语言。在英国被来自法国统治者管辖的时期,上流社会使用的是法语和拉丁语。
于是那个时期的人民不以会说英语为荣,反而是上至达官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统统都削尖了脑袋想要学习法语和拉丁语。为了什么,古今一致,自然是为了升官发财,仕途通达。
这一语言学上的现象完美印证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
时光流转,斗转星移,英国的民间力量不断壮大,以至于上流社会不得不开始适应新的资本力量的崛起,第一次开始使用他们曾经瞧不起的语言与他们曾经鄙夷的阶层对话。
总而言之,英语最终登上了最高殿堂,并且凭借殖民者的不断扩大的版图,成为了全球首选的通用语言。
这一语言上的趣事也在中国这个多方言的国家发生过。
我老家在湖北,父辈的祖籍是黄陂,老一辈亲戚总爱在闲聊时吹牛皮,说黄陂话差一点就取代了北京话成为全国普通话。他们指的是曾经的中华民国总统黎元洪,湖北黄陂人。
普通话也好,英语也罢,作为语言它们承载的绝不仅仅只有沟通上的功能,以语言为基石构筑的文化和知识财富,以语言划分的特权阶层才是人们为之付出努力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