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说说《人世间》给我的思考。
周秉义在退休前,立下决心,把他老家所处的“光字片”区拆除,为弟弟等底层的工人兄弟们彻底改善住房。
这是不是一件大好事,群众该不该举双手赞成、欢呼、感激不已?
人性不是这样简单的!
电视剧里所表现的老百姓对当这样的父母官感恩戴德、拉着手久久不愿松开、甚至热泪盈眶的场景,也许有,但大多是编剧的想当然。
《人世间》里吸引我的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周秉义太了解老百姓的心思了,拆迁开始,不动声色地实地考察,做方案,不惊动群众。
等到异地搬迁的时机成熟了,首先动员亲弟弟搬迁,做示范户。
人们不出所料地观望着,要实现利益最大化。
搬迁陆续进行,层出不穷的矛盾徐徐展开,周秉义有条不紊地推进,最后办好了这样的一件大好事。
这样一件好事能够办成,是因为周秉义对群众相当了解;
俗语说:当官不为民办事,不如回家卖红薯。
为民办事的官员有这样的初心多了去,能办成有结果的,能有几成。
我就想起我的父亲,他做了几十年的村里支部书记。
父亲一上任,血气方刚,想实实在在在任期内办几件实事。
村里的泥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一身泥,父亲决定浇筑水泥路。
起初村民听到此消息,人人拍手赞成,走了一辈子的土路,已吃够了走路的苦。
我们村是一个四明山区的贫困村,村干部的工资都常常是拖欠着。
父亲外出求援,日夜操劳,终于攒齐了修路的经费,开始动工。
事情来了,某家如有墙角院门等有牵连,哪怕碰到半公分,平时好好的,客来客去的乡亲,立刻拉下脸来,阻止你的施工。
如果条件达不到所提的无理要求,谩骂到三代祖宗被问候,指头都要指到你鼻子了。
母亲气不过,也只是暗自垂泪,埋怨……
更是可怕的是,亲戚之情在争一点点利益面前,变得比陌生人更是不及。
我家的一名长辈,就因为一种莫须有的担忧,硬是要什么赔偿。
条件一旦满足,那就一步一步踩上来,想取得更大的利益。
那段时间,我家里的饭常常是吃不好,父亲坐上饭桌刚刚拿起筷子,一伙人进门来,所谓讲“号召”。
我当时年纪还小,觉得这样做实在是太窝囊了,明明做的是为大家的事,为啥还这么难?
《人世间》里的描写,今天看到击中了我,很有感触。
一句话说来着:当年不懂《红楼梦》,读懂已是非少年。
我读《人世间》也是一样的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