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都做生意,大女儿是卖扇子的,小女儿是卖雨伞的,天晴的时候,老太太就为小女儿担忧,担心雨伞卖不出去,天阴的时候,老太太又为大女儿忧虑,担心扇子卖不出去。于是,老太太的日子就过得很忧郁。后来邻居问她为什么总是这么忧伤呢?老太太就说明了情况,邻居就笑着说,老太太,你真的好福气呀,天晴的时候,你的大女儿生意很好,天阴的时候,你的小女儿声意又很兴隆。老太太听了,顿时豁然开朗,转忧为喜。
老太太刚开始就因为天气变化的原因,引发了自己的负面情绪。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会因为他人他事而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呢?比如你考试没过,会不会认为自己很笨?老板给你分配了不合理的工作,会不会就此埋怨老板,事情也没心情去干?会不会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果有,那么说明你的情绪的确容易被他人他物而左右。
老太太的大女儿依然在卖扇子,小女儿依然在卖雨伞,天气也依然会变化,那么为什么到后来,老太太的情绪就不再忧伤了呢?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一书是阿尔伯特·埃利斯所著,他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在美国和加拿大,他被公认为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应用心理学家第二名,超越排名第三额弗洛伊德。他提出的情绪ABC理论,就反映了老太太前后的变化,最主要的就是B处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所谓的ABC理论,A代表诱发性事件,就是我们日常遇见的具体的人或事,他们能刺激到我们;B代表信念,也就是你对诱发事件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也就是A处所发的具体情形里,你的感受和行为。
在B处有三种病态思维方式会让你被他人他物牵着鼻子走
第一种:灾难性思维方式。也就是把什么都恐怖化,看成灾难,“万一……怎么办?”。“万一考试没过怎么办?万一他不喜欢我怎么办?万一我是大材小用怎么办……”诸如此类。其实变得灾难性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万一考试没过,我可笨死了”“万一他不喜欢我,可难堪极了”“万一我是大材小用,我绝对受不了!”当你把某事某人恐怖化时,你还能保持头脑清醒吗?你有可能做出明智的决定吗?当然不能!
第二种:绝对论者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对自己或对他人念“应该”经、“必须”经。最典型的就是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应该听话”“你必须这样做”“你不应该自私”……这种思维方式是潜移默化的,最终在自己的一生中在太多的事情上把“应该化”运用到自己和别人身上。
第三种:合理化思维方式。也就是对发生的事否认或不当回事,做不到就不做了,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其实是在软弱地应对问题,并不是一个长期的解决办法,问题仍然存在,总会再一次浮现出来。
那么如何调节自己非理性的思考方式呢?
埃利斯在书虫给出了练习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在当前的情形中,我的感觉和行动哪些是不够恰当?
第二步:我有哪些非理性思考方式致使我过分烦躁、生气、抑郁或愧疚?从自己、他人等方面自我思考。
第三步:我如何反制和回击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第四步:我能用何种更佳之选替代我的非理性信念?
并用了大量的关于工作、夫妻关系、育儿等方面的具体情形作为案例来具体展示这四个步骤,你可以通过看这些案例,从中领略一二,当自己遇到的相似的情形,得到启发、训练和应用。
不可否认,在我们生活工作中,各种各样的诱发事件不断,要想自己的感受和行为结果发生变化,让自己不被他人他物牵着鼻子走,就需要我们改变自己内心的信念。情绪ABC理论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我们拥有烦躁、生气、抑郁、内疚等情绪,而是要学会去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频繁的反应过激,当反应过激时能够降低其激烈程度,也不要让过激反应持续时间太长,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赢得生活的主导权。
你若不动心,他人又如何奈何得了你,一切都源于自己的内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