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个新闻,说厦门有个中年男,在公司兢兢业业工作多年,年薪30万,突然发现得了大病(好像是肝癌),工资骤降至1200元/月。这是2015年的事情了,不知为何现在才有报道。
这个事情,企业错了吗?没有。企业不是慈善机构,每月支付1200元也是照章办事,没有违法。那你说企业这样没有人情味,没错,但是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希望企业有人情味,这是不是属于期望有点太高了。
这件事情,主人公做错了什么呢?我认为有2个错误,一是没有买保险;二是这么多年,只建立了一个收入来源,十分危险。
先说第一个,保险。
这些年来,不断在朋友圈,各个群,看到各种疾病救助信息,每每看到,心情很复杂,一是同情,大部分都是穷苦家庭背景,家庭顶梁柱,突然遭此厄运,对生活的冲击可想而知;二是怒其不争,现在资讯这么发达,为什么不买保险,一年几千块钱的保险费用,这些家庭是一定可以拿出来的。
说到底,还是穷人思维。总有侥幸心理,觉得厄运不会摊到自己头上;一年几千块钱的保险费呢,虽然也负担得起,但是总觉得花的冤枉钱。对于大部分农村家庭来说,几千块钱就买个虚拟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还得每年都交,还是要想一想的。
保险这东西吧,就好比去停车场交的停车费。也可以停在路边,一分钱不交;但如果交警贴条了呢?至少500(深圳),这时候后悔了,停车费再贵也不会比这贵吧。但是,晚了!
不是买不起,是没这个意识。总觉得不会被厄运砸中,这就是挑战概率。人是不能挑战概率的,总是这样,那就是迟早的事。
第二个,收入来源。
新闻中的主人公,多年来工作兢兢业业,以公司为家。公司确实也对他不错,在厦门年薪30万,相当可以了。应该说,是一家好公司,努力干,是有前途的。
但是,一旦出了事,公司真正能帮上多少呢?十分有限。公司不是慈善机构。前面说过,不再赘述。
一定要尽早建立多个收入来源渠道。
同样是月收入2万元的2个人,一个全部是打工的月薪,一个是房租收入1万元+打工收入1万元,这两个人对抗风险的能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记住,公司不是家。
多年来,我们受到的教育,很多都是毒教育,比如,公司就是家,比如拼命工作可以财务自由之类。别扯了。公司不是家,靠打工达到财务自由,我不否认有这样的人才,但这种概率我不认为可以落在我头上。但是,财务自由很难,多一份收入来源,有那么困难吗?
比如说,新闻里的中年男人,年薪30万,是不是可以考虑多买一套房?我知道厦门已经很贵了,那么是不是可以在外地便宜的地方买一套?前几年,在一些省会城市,房价还是可以承受的,完全有能力多买几套。
就算只能够买一套,每个月有个两千块钱的房租收入,那也比完全没有任何其他收入来源强啊。
要制定一个目标,比如40岁退休之类,这样就会经常反思自己的财务政策是不是恰当,要是不是做调整。
就说这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