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当下最火热的技术之一,它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可以说正在引领着全球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也不为过。但是,在区块链大红大紫的时候,它的实际应用场景又有多成熟呢?它能够立即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么?这些都是已经在笔者的心中徘徊了许久的疑问。
笔者是大学本科就读,目前大四,研究区块链的经历已有将近两年时间。然而在和同学参加项目开发的过程中,笔者逐渐意识到,即便是作为当下最火的新兴技术之一,被誉为“未来”的区块链本身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尽管它看上去是一个相对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当它落实到我们的实际项目中的时候,它本身的一些弊端就开始显现。
区块链技术于 2016 年出现在 Gartener 的年度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中。但是直到如今,区块链技术并没有像人工智能一样加快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步伐。我们如今面临的现状是,最早开始的一些项目迟迟没有进展。比如在金融领域最引人注目的项目 R3CEV 发起的 R3 区块链联盟,尽管其一直保持了成员增长的势头,然而其部分优质成员————包括高盛和桑坦德银行在内————早在 2016 年就离开了这个联盟。R3 甚至推出了 Corda 项目,声明“不需要区块链”,可见至少私有链这一块,我们遇到了很大的麻烦。
目前对区块链技术的追捧热度已经相较前两年有所下降,许多对于区块链的设想和期望也都在逐渐趋于理性。而一昧地将区块链技术和模式往应用场景上套用的做法绝非理智和有效的,甚至可以说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金钱。
笔者认为,更好的分析区块链技术的本身的特点和问题,能够帮助我们解答一些疑惑和不解。更进一步我们希望能够抛出一些优质的问题,这或许要比得到一些解答更具价值和意义。
区块链的独创性
区块链技术之所以激起如此大的讨论,从技术本身上来说,是由于它提出了一个相对传统方式记录而言更加激进的存储数据信息的方案。在过去,人们往往应用中心化的系统来进行记录的存储,比如说大型的数据库。与之相对的则是区块链中所应用的分布式账本技术(DLT)。无论是账本也好,数据库也好,技术上来说,对数据存储的中心化与否看来是两个方案的冲突所在。
然而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心化和去中心化这两个词汇,我们看到这两种对立概念的核心区别在于对数据信息所有权的认定。
最为激进的公有链采用的记账方式是完全分布式的,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进入系统中读取数据、发送可确认交易、竞争记账权。在这里数据信息是系统的,对于任何人开放的,自然也就是属于所有人的。
另一个极端是私有链,其写入权限是由某个组织和机构控制的。参与节点的资格会被严格的限制,由于参与的节点是有限和可控的,这些存储在区块链中的数据,我们只能认为是属于这些机构和组织的。一言以蔽之,DLT 的出现是颠覆了我们所有权数据的数据记录方式,这是区块链的独创性之一。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独创性是沿时间轴存储数据,让区块链系统中的各个节点能够平等地收听区块链这个分布式数据库的广播;且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对交易和广播进行验证。前者是所有区块链解决方案的共同特征,但是后者关于交易验证的部分,在具体的落实中存在不同。比如 fabric 中的验证机制和策略是可定制和扩展的,其 channel 通道的使用,也使得并非所有的节点都有同等的权利对交易进行验证。这样的一个技术赋能给区块链带来的是关于共识的优良特性,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是分布式系统中一致性难题。这意味着交易可以不再通过权威第三方也同样可以进行。
以上几个独创结合得到的特性,支撑了区块链这个去中心化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成员通常匿名,没有中心实体的存在。每一位成员都能浏览、认证每一条数据记录。理想的情形下,分布式账本应该具备以下特质:正确记载每一条信息;成本低廉;完全去中心化,以避免权力的集中;攻击和篡改网络数据的成本和代价极其高昂。
区块链存在的问题
除了目前已知的一些区块链问题,如资源浪费,成本高昂、吞吐量小且慢等等,我们总结了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摸索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并进行一些简要的讨论。
“所有”和“占有”的剥离
这是一个法律相关的问题。所谓所有和占有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在问,信息上链前的信息验证如何解决?上链的数据能够保证真实么?前文说过区块链能够很好地执行所有权的转移,但其却无法真正保证占有的移交。
例如在物流中,我们往往以最后收到物品质量猜测中途物流公司是否对我们从商家购买的商品做手脚。如果说商品质量与描述一致,我们就认为商家物流是可靠的;如果不一致,我们只能一个个对商家、物流、购物平台进行申诉和追责。也即这种物流过程中的所有权移交和占有权转移的一致性是没有实际保障的。
当区块链上移交的资产仅仅是数字资产的时候,这个问题从根本上不存在。然而落实到生产过程和生活中,这个保障就成为了我们一直努力监管的目标。区块链声称的交易真实不可篡改保证了所有权转移过程的真实可追溯,但是对于这方面的用处确实不大,该有的问题仍然毫无改善,反而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损耗,其带来的优势仅仅在于数据上的可靠不可篡改,而非刺激企业遵守规则。
总的来说,区块链能够记录人们需要履行的义务,但对于拒绝履行义务的成员的处罚,又或是对用户遵守规则提供激励机制,这些区块链都无能为力。事实上这些工作应该由企业或者是整个生态链提供,甚至我们需要相应的执法保障。比如厂商的所有行为都被记录在区块链上,它的订单、物流、抵押、资金流、贷款流向等等信息,甚至水、电、煤信息可以被交叉验证。最后厂商的未来业务仍然依赖链上历史信息来取得资质,这样的一个生态链就形成了一个闭环,相当于给了厂商一个保质保量完成生产的激励。
尽管在某些应用中,如加密货币,执法并非我们所需要考虑的问题,但在另一些应用中,执法却是相当重要的环节。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区块链在房地产登记中的应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瑞典、印度等国已经开始使用基于区块链的系统来进行房地产登记的管理。不论何时何地,政府都会参与到相关过程中。对于执法力度和政府支持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减少“分叉竞争”所能带来的利益。
区块链激励模型,集群的不稳定性。
我们在完成项目的始终都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疑问:区块链是医疗行业存在痛点的合适方案吗?比如说我们在做的简化转诊流程,电子病例共享方案,又比如说医疗行业异地医保报销难问题、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等等;其次我们使用区块链的技术是否具有强力的吸引力呢?是否有取代现有解决方案的可能?
为了得到答案,我们项目组进行了实地的调研和考察。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实际调研过后,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区块链方案并非是一个无可替代的解决方式,对于行业痛点来说,它并非是一个全能的答案。至少区块链能够做到的,现有技术也能够解决。另外就是现有的医院和医生对现有医疗平台的依附性极强,一整套的区块链技术的更换和产品迭代所带来的风险远远超过应用区块链技术所能带来的潜在收益。这使得院方对我们提出的方案始终是持有保留和观望的态度。基于这样的调研结果,我们小组认为当下能够做到的,只有将应用对现有平台的侵入性尽可能降低,否则我们推出的应用方案并不存在落地的实质可能。
第二个问题是,区块链网络对于所有用户的吸引力是否足够。换一个说法就是,区块链网络对于用户的激励模型设计是否适合我们选取的场景?这个并非是一个可以被忽视的问题,或许这能够解释区块链尚未在全行业普及开来。
如果我们单纯的从获利的角度出发来讨论区块链对于企业的吸引力,我们发现区块链本身的机制存在相当的天然制约性。针对节点作恶问题,以比特币现金为例,比特币使用的 POW 算法,使得区块链具有了“自由加入”的特性,“自由加入”是公有链所具有的特性,它大大鼓励了人们使用区块链系统。公有链的匿名、自由、交易不可篡改的特性给网络欺诈施加了极大成本压力的同时保障了交易人的财产安全性。相对应的,在过去,中心化的中介商不实施欺诈行为的动机在于,一旦不法行为被发现,其特许权价值会大打折扣,甚至更严重的会直接导致其破产或者倒闭。也就是说,他们行为的动机来自于预期的利润。如果某次篡改账本之所得超过了预期利润的损失,他们则有可能实施欺诈行为。
我们对两种解决方案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就会发现,由于区块链系统中不存在所谓的特许权价值,因为每一位成员都能够自由地进入系统,也能够自由地在系统中进行交易。这带来的问题就是,对于数据大户,如银行、大型互联网公司、三甲医院等,其依靠大量高质量数据壁垒建立起的“特许权”使得它们天然具有排斥区块链这种分布式应用的特征。数据大户本身拥有大量可靠的高价值的用户数据,当它们加入到系统中,它的贡献将会是巨大的,然而它能够从系统中交易获得的价值远远小于只拥有少量数据的一方。简单来说就是投入产出比极低,而且直接为扶持别的企业提供了机会。
从另一方面来讲,诸如医院、政府机构等公立机构和组织来说,它们资源和人才属于国有,从这点来说区块链中自由准入的激励机制更加不起效果。而且区块链提出的这种去中心化方案付出了极大资源浪费的代价,这也和医院、政府机关等部门的利益不符。所以即使说有强力的第三方,将所有企业或者机构整合起来加入到区块链网络中,区块链的网络集群从一开始就带来了强不稳定性,其结果要么是重要节点退出网络,要么是网络中的数据不具有真正的价值,最后的系统崩溃也就无法避免了。
例如现在搭建的各种联盟链,认定多个认可的节点共享信息。但这似乎还远远不够。这种机制运作下来,联盟链内的各方只是获取了历史信息的一个子集,其集群内部数据生态会一定程度的改善,不过也带来不稳定性。
总之,想要实现在一个行业中的大规模落地,区块链必须首先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区块链生态的循环。而区块链生态中能够交易的必然是种种的数字资产。大量的数据交易或者共享应该是这个区块链网络的特征之一。其次交易或是共享的数据是否涉及隐私?是否对公司/企业有益?企业仅仅是分享部分数据么?目前来说真正重要的数据,还隐藏在巨头银行和各家公司数据中心的深处,区块链网络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使得这些数据能够在网络中交易和共享?又或者能否通过某种程度的定价来实现加密数据共享?项目组在另一个名为“医链通”的比赛项目中曾经做出过相应的讨论和尝试。这里不再完整赘述。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自 瓜哥:D:
https://www.jianshu.com/p/f1ed0651f495
Reference
2018 年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
区块链解决信贷业务难点的可为与不可为
NEO 白皮书
区块链技术指南————gitbook
Hyperledger
Github/hyperledger/fabric
Unlocking Economic Advantage with Blockchain
Blockchain rewires financial markets. Trailblazers take the lead
Hyperledger Blockchain Performance Metrics————White Paper
Abadi, Joseph, and Markus K. Brunnermeier. “Blockchain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n. pag.
Christian Catalini and Joshua Gans. Some simple economics of the blockchain. 20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