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汤婆婆本狗
前几天非常巧合的是同时有几个朋友找我询问有关采访的事情,甚至有一天是同时两个人找我修改采访提纲,折腾到下午快两点我才吃了午饭,今天就说说采访这件事我的小经验。
(仅做分享的个人经验而已……)
2010年,初出茅庐的我成为了一名新闻记者,主要跑的是社采内容,因为没有经验也是闹了不少的笑话,至今还记得我试着写的第一篇解说词里写:“据甄子丹说……甄子丹表示……这将是一部最如何,最怎样的影片……”,我师父问我:“这是谁教你这么说的?”想起来真的丢人。
后来去采访之前,都习惯把想要提的问题都写下来,也就是简易的采访提纲,反复地看,甚至有的问题会背下来。
我正式采访的第一个人是张国立老师,那天我去早了,还等了一会,他好像刚刚接受完另一个访谈。后来就在他临时歇脚的套房的外间完成了采访,估计他能看出我是新手,采访结束,他还问我:你觉得的行不行,需不需要再补充之类的。
简直亲切到爆炸好吗!
我也知道他并不是觉得他说的不好,而是他怕我紧张,缓解我紧张的同时,看看我是否漏掉了什么问题或者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问题之类的。在我收拾设备的时候,还问我吃没吃午饭,说他点了肯德基,点的很多,要不要一起吃……我看了一眼屋里正在吃鸡腿的张静初,就委婉地拒绝了,说我还要回去台里编辑新闻。他还很亲切的说如果需要补充什么赶紧说,还可以补,还跟我说加油……
第一次采访简直太幸运了好吗!这个事情之后,感恩的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可能是因为我的采访提纲有问题,张国立老师意识到了,所以才委婉地问我需要不需要补充问题。
对于采访这件事,首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记者身份、使命以及目的。在确保信息准确性的同时,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保证新闻最终价值的输出和真实性。在采访的过程中在用提前写好的提纲提问的同时,还要根据对方的回答不断地探索新的出口,努力拿住采访场的主导权,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去破开局面,层层递进式的,直到得到所有你需要得到的答案。所以,小白一定要能够明白:采访,谈话和聊天的区别是什么,聊天和谈话都可以是没有目的的,而采访必须是有目的的。
其次是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5个W是必须的,我们俗话叫:“做功课”。“做功课”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对于事件本身,第二种是对于人物本身,二者缺一不可。
其一,对于事件的来龙去脉,引发的周边延伸事件都要有所了解,最好是深入了解。收集尽可能多的辅助资料,以便应对突发的情况,也能够帮助你在脑海中建立此次事件的完整时间线,也会让你更加靠近真相。
其二,要对采访对象有最详细的了解,获取尽可能多的他的关系网,尤其是针对本次采访事件的。
如果本次是善意的,友好的采访,可以提前向采访对象的周边人群核实信息,比如朋友,配偶,家人,同事等,有时甚至会收获意外信息。
如果是非善意的,不太友好或者更加正式的采访事件,更多地了解采访对象的相关关系网和习惯等,可以帮助你在采访过程中临时变化采访问题和方向,直击痛点。还可以提前将不同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地换人采访,以获取更多辅助的信息,可能会比本人提供的信息更有价值,就像侦探片要给在场所有人录口供的意思差不多,因为每个人看待事情的角度都是不同的。
以上的经验重要吗?重要!
但是根据我采访的经验来说,无论对方是否有接受采访的经验,当他发现你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来的时候,会突然重视起他面前的这个人。这样的心理博弈会在他们心中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他们心里可能会想:不知道这个人了解多少,我要仔细想想再说;或者是:这个人了解的挺多啊,看来挺重视的,我也要重视起来。
所以说“做功课”最重要的作用其实是可以轻易获得对方的信任、认可和尊重。
我总爱跟我实习生说,没事不要去问网上能够查得到答案的问题,类似问一些名人:这是您从事这个事业的第几年?您有几个孩子?之类的蠢问题。对方瞬间就会觉得:你!不!行!前面说的什么信任感、认可和尊重就都荡然无存了。
人和事件都了解之后,还要要根据采访的对象确定采访的风格和方向,我们简单地将采访对象分成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专业的就是指经常接受采访的人,这类人一般对于平常的问题都有“免疫”,都有回答的套路。而非专业的采访对象由于没有经验,并不会清楚地知道你想得到什么答案。所以在采访问题的设计上,一定要根据对方的不同身份来设计,绝对不是流水线的标准作业。
比如你想问对于某个事情的看法,问专业采访对象你可以直接问:您对于某某事件怎么看,觉得谁谁谁的做法认同吗之类的,对方会很套路地给到你需要的答案。但是对于非专业的采访对象,你一定要反复揣摩你提出的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对,你要想的是答案!绝对不能让对方有机会回答:“是,对,没错”这类没有下文的答案。所以你不能问:“是不是?是吗?您觉得对吗?”问题要设计的极具引导性,多用:“为什么?怎样?你对……作何反应?目标是什么?如何计划的?假设……你会怎么做?”这种带有明确引导性的词,尽量让对方讲故事,举例子,说回忆等,努力将抽象的,概括的答案转化到对方熟悉的区域。
如果在采访过程中,对方的回答你并没有听明白,或者你希望他说得更明白,可以跟进询问:“您的意思是不是……?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最好不要话题都过去半天了,你再“翻旧账”。
在设计问题上,可以根据之前做好的准备去有意设计开头,找到有意思,有特色,时效性强的开场白。就像看电影一样,开篇要有抓人的点,要迅速吸引到对方的注意,建立属于你的采访的“场”。别一上来就把5W问一遍……5W真的可以揉进中间,逐步展开。比如可以从近期另对方喜悦的一件事作为开场,对方会感受到你的关注和关心,可能会立刻卸下防备,也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利用场景中的一样物品作为开场,询问其对采访对象的意义。
综上,总结:
1 采访必须明确目的,根据目的设计问题。
2 做足功课,无论事件还是人物。
3 采访提纲要尽量模仿人们聊天的思维轨迹,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
4 不要迟到!视采访的体量大小,最少要提前30分钟到,这还得是你轻车熟路的情况下。否则建议最好提前40分钟到达现场,根据天气、光线、场地布置、现场情况等硬性条件迅速判断采访的地点和机位,还能有充足时间来应对采访对象的临时情况等。一切就绪后,可以再熟悉一下问题,根据现场情况调整问题逻辑,甚至可以看看能否跟采访对象提前沟通,熟络一下。
5 注意着装,什么场合穿什么服装。比如不要采访个老教授穿得浮夸,采访个潮人穿得中规中矩,毫无特色。
6 身为记者,采访时要时刻保持微笑,用眼神、动作给予对方合适的反应,不要只低头咔咔咔记……或者到处乱看,搓手,转笔,抖腿。
身为记者,无论代表谁,都要做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