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优化方案。
脑袋中充斥着lacrimosa的音乐,那个遥远的声音。华丽,宏伟,喧嚣,充满力量的哥特音乐。不是最爱,缺情迷其中。着迷小提琴的和弦,却和帕格尼尼截然不同的力量。着迷Tilo Wolff的声音,那个能让你在黑暗中看到力量的男人在你耳边低吟。着迷宏大的编曲,层层递进,一拳一拳的打碎我这个年近40的青年人,唤醒自己多年前的方向。
昨天,因为手机需要修复,而自己错误的预估了修复时间,基本上1天没有用手机。从突然的不适到无比的轻松,原来它只是个工具,我们无需在上面浪费过多的精力。一段时间很迷恋朋友圈,觉得里面有大量的新资讯、美文、段子,不知不觉中占用了自己大量的时间,但真的收获什么了?好像只有碎片化的信息。其实想想,碎片信息和快餐文化的区别大吗?
百度词条上是这样介绍“快餐文化的”:快餐文化就是只求速度不求内涵的一种现象,比如看名著只看精简版,想学东西只想报速成班。 快餐文化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产物,是人们对名利过多追逐的产物,是人们只求其名不求其实的表现。快餐文化只能填饱肚子,但没有太多的营养 ,吃多了反而会坏了身子,食之无味,弃之不惜。个人感觉说的有些极端,因为只要是文化都会有其存在的原因,只是“快餐”是精简而非提炼。“碎片化”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快餐文化”呢。在形式上都是突出的利用极简的时间去吸收消化丰富的知识。而现在的意识形态在大力鼓吹我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学习。嘿,那思考的时间呢,讨论的时间呢,思辨的时间呢,反省的时间呢,都让狗吃了。
现在的社会发展已经号称为信息化社会,我却突然想到了一个奥特曼打怪兽的好莱坞大片《环太平洋》,记住,是《Pacific Rim》而不是那个为了中国金主爸爸拍的《Pacifici Rim:Uprising》。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推动剧情发展的环节,就是那些来自另一个维度的怪兽们来地球的频次会时间进行几何式的加快。这和我们现在的逼格词汇:信息爆炸让人惊喜的雷同。也许,第一个怪兽让人类意识到自己科技和力量的脆弱,进而加快自己的变革和发展促进了人类某些模块的进步,而后面同一时间段出现的2个、3个、4个乃至更多的怪兽不是促进进步而是颠覆人类的文明和生存。OMG,我可爱的信息爆炸,你真的好吗?信息爆炸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统计表明,那个10年,全球信息量每20个月就增加近一倍。进入90年代,信息量继续以几何级别增长,到90年代末,伴随着第五媒体——互联网的出现,信息真地开始爆炸了。然而,面对极度膨胀的信息量,面对“混沌信息空间”和“数据过剩”的巨大压力,人们对于信息的苦苦追求和期待忽然间变得踟蹰了。因为,即使每天24小时看这些信息,也阅读不完。更何况,其中存在着大量的无用,甚至不真实的信息。那我的手机是否类似这样。
我想,好的东西是需要打磨和积淀的,而这些是需要时间的。脑子里又蹦出来一个词“工匠精神”。当然,该词条突出的并不是时间,而是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0提高到1。嗯,我想表达的就是我追求的“工匠精神”,从文字,从模型,从阅读,从运动,从教育,从生活方式。“工匠精神”,我们,不见不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