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一词的典故源自贾岛的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话说,贾岛进京赶考,骑着他的代步工具小毛驴,在日暮的长安街头慢悠悠的走着。忽然,灵光乍现,有感而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然而精致的诗人必然会在意每个字的用处。这是用“敲”字呢?还是“推”字?当然精致的诗人对字的执着总是能延伸到肢体语言。于是,他引手作推敲,不料小毛驴没牵绳撞上了韩愈的车轿。于是有了一番解释,韩愈听罢,告诉贾岛用“敲”字更好。
当然我是不相信的,贾岛作为一个进京赶考的举子,岂会不知用哪个字?敲一字展现出来更具有画面感,像极了夜深处还在化缘的僧人。而推一字的撑不起整首诗的意境。
我们来看一下原文: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于是,我得出以下大胆猜测。
1、贾岛此撞乃故意为之,诗文也是提前准备好的。这一撞就是为自己撞出一位伯乐,一位恩师。进京赶考总得打点一二,没钱的时候依靠才华将自己营销出去也是一种手段。当然此前他必是对京里的文人墨客有过几番研究,而最终选择了韩愈,而韩愈看到贾岛的才华学问,自愿为师,因此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俗话说,人多了好办事就是这个理。
2、贾岛自己并没想到会撞上任何人或车架。但出意外偏偏撞上了,而他此时并不知道撞的是谁。恐冲撞了大官,于是借用诗文,寻个托词,既表明了自己身份,又表现了自己的文采,重点还给双方一个台阶下。毕竟在皇城脚下闹出街头祸事,对双方来说均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如果轿子主人不是韩愈,而是一武将,最多愤恨几句,也不至于后面寻事。而巧了,这人是韩愈,于是便有了布衣之交一说。
3、贾岛这个马大哈真的撞上了韩愈的轿子。而碰巧韩愈是个宽容的人,这撞的人醉心诗文,与他有共同爱好,于是引以为知己。不过,可能性不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