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花了点时间,认认真真看了一下鹿道森生前写的这封信。
看完后,我猜他写这封信的时候,是希望给每一个和他有类似经历的人看的吧。
信的原文如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6004074/038b4c6c9fe5e156.jpg)
首先我想说:死者为大,愿他一路平安。
下面,我就自己看完后的一些真实想法做一个分享。道森年纪比我小一些,所以下文我会用“道森弟”来指代原文的主角。
1.“逃离”是人生早期阶段的主基调
有研究表明人群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小时候,都会对自身的所处环境感到不满,这个不满可能是对自己的原生家庭,可能是自己的父母,也可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或者是自己的亲戚,亦或是对自己童年时期的学校,同学,老师等,甚至也会对自己所在城市和环境不满,而这种情绪根据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外部条件,会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别,而道森弟就属于较为强烈的状态。
而在我们小的时候,面对这些自己不满的外部环境,第一反应很自然就会联想到“逃离”,所以我们人生的早期阶段就大多会呈现为我要尽一切努力,逃离自己所在的生长环境。
而道森弟在信中也多次表达出其对小时候的生长环境的讨厌,多次使用“逃离”一词,来表达自己面对这种环境时希望做出的行为。
对此我也非常感同身受,因为小时候的我并不他的生活环境好多少:支离破碎的家庭,学校里老师的歧视,同学之间的欺凌,这些多多少少我都经历过。而我也自然的会他产生和一样的想法和选择:希望尽快逃离这一切。
那时候,我的脑海里其实会一个默认的前提假设:只要能离开这里,我就会过的比现在好。也就是外面的环境,外面的人,外面的生活水平,都自然会好过自己所在的环境、人和生活水平。
而这个假设之所以会不自主的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其实是因为那时候的我从没有去过外面世界。也就是那个世界对那时候的我来说是未知的,是信息量极低的存在。
而我们人类大脑,会天然的会对低信息量的事物产生好奇,以及美好的向往。而这也是人类千万年进化过程中,面对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不得不“进化”出来的一种生存本能。不如此这般,在面对当时当地的资源无法供给全部人口生存,必须要有一部分人口向外迁徙时,如果不能产生对外部未知领域充满希望,产生一定向往的话,就谁都不愿意向外迁徙,而这样的种族只能被自然选择淘汰。而那些选择向外迁徙的人群,虽然在途中伤亡率高达99%,但只要有人能够到达下一个适宜生存的土地上,人口就可以存留下来得到发展,所以这其实是一种刻在我们基因里面的自然表达。
而当我读到信件这里的时候,我其实非常理解道森弟对自己小时候遭遇的描述,并且想说一句:
“是啊,你的经历和感受确实是真实的,这个世界并不那么美好。”
2. 初次面对社会后的情况
那么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终究会离开自己从小生长的环境,而绝大多数人这时候也都是在大学里度过的。
那个时候的我们,其实已经有了一些自由选择的空间,至少我们可以自由安排课后以及周末的业余时光,可以自由安排我们每个月固定的生活费,可以自由选择一些自己认可的朋友或者伴侣交往,甚至还可以自由的选择培养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或技能。我相信道森弟在大学里也有过这些方面的尝试和努力。
当然在那个时候,我们的个人经验和能力水平上的受限,从而还是依附于家庭和父母,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都很难在读大学期间实现经济上的独立。而家庭的困难,也就会在这个时候凸显出来,毕竟大学里同学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的情况也就千差万别。
而此时也是我们开始真正揭开这个以前的自己无比向往的“未来世界“的神秘面纱,我们会发现原来这边的人也和家乡的人没有太大差异,也会有贫富差距,也会有经历类似的事情,也会有生活上的类似烦恼。
而正是这样的现状,才可能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产生更多的改变,并为我们接下来走向社会做铺垫。
道森弟在信中有相关部分的描述,一个是因为贫穷无法救助流浪猫的感悟,一个是和家里沟通产生分歧的场景。这其实都是那个阶段中常见的矛盾。
3. 真正面对社会后的感受
最后,作为大学刚毕业的新人初入社会,慢慢开始发现工作的压力、生活上的压力、经济的压力、对比朋友同学后的压力、还有来自家里“望子成龙”期盼的压力,这些都会扑面而来,把年轻人压的难以喘息。
而另一边,成功毕竟是属于少数人的,是属于那些看起来更“幸运”、“聪颖”、“优秀”、“起点高”的人的。
而这些对于像道森弟这样的普通人来说,会非常容易产生不公平,产生沮丧,甚至产生无奈、抱怨的感受。
明明自己已经很努力了,明明自己已经很辛苦了,明明自己已经要求的很少了,为什么还是不行呢?
或者:
我要如何做才可以像他们一样,变得成功、富有、幸福呢?
亦或者:
如果我可以像他这样多好啊。
为什么我的父母不是他们那样呢?
而这些其实都是脑海中的幻想,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深陷这样的想法,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沮丧,并浪费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
其实这样的困惑,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都会在那个阶段横亘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每次出现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时,这些想法就会跳出来折磨我们一次。
这也是道森在信中阐述的,毕业工作后感到压力越来越大,最终身心疲惫的原因,而这些其实也或多或少发生在我们每一个年轻人身上。
最后这里会产生另一重问题,那就是:
虽然我已经逃离了小时候的环境,但是我的现状好像并没有因此而自动变好。甚至一番努力后,反而好像变的更为糟糕了。而面对未来的生活,已经无法寄放希望了。
所以真正问题在于,生活的现状对以前自己希望通过“逃离”环境从而改善生活的否定,以及不知道接下来如何行动才可以让自己未来变得更有希望的迷茫。
这是压在工作后的道森弟身上的一座沉重的山,而这里的关键在于对未来的生活感到没有希望。
4.“爱”到底是什么?
那么道森弟在信中反复强调的:希望得到家人的爱,朋友的爱,同事的爱,甚至社会上的爱,究竟是什么?
这也是信中表述最多的情感:道森希望得到爱,而求而不得。
爱究竟是什么?
表面上看:爱是一种来自别人的善意,一种情感上的理解,甚至是一种经济上的支援。
但在我看来:爱的核心是一种能力。
我分几个层面来说明:
首先,爱由赚钱能力决定。
在如今商业化时代中,我们表达爱的方式,是需要以金钱为基础的,而赚钱多少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于是爱也就由赚钱能力决定。
可能有人会觉得:爱这么纯粹的东西,怎么能用铜臭的钱来玷污呢?
或者有人会觉得:爱如果用金钱来表达,那么这不就成了一种简单粗暴的交换了嘛?
有这种想法的人,可能忽略的一些更为全面的事实是:我们每一个个体,日常生活起居,无法完全脱离这个社会而生存,也就是我们无法脱离这个极度分工化的社会。而享受任何他人提供的商品或服务都需要用金钱来交换,所以金钱是我们改善个人生存境况的重要媒介。
更为关键的是,金钱本身也是需要通过我们用智慧和劳动来换取的,其本身就凝结我们的心血和情感的付出。
而道森弟可能并没有清楚的理解这一点,导致产生了一些和客观情况有出入的期待,既希望家里能多给一些“爱”,换句话说就是能多一些“金钱”上的帮助以减轻其生活现状上的压力。而这和家里的现状产生了矛盾,并且家里已经提供了一部分创业贷款债务。
其次,爱由情绪能力支撑。
要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候,一定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饿了就哭,渴了也哭,困了还哭,哪里不舒服了也会哭,而且这个世界就是围绕自己的想法来运行的,因为一哭就会有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长到后,我们会有父母、长辈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至少不用为吃饭、睡觉等基本问题而担忧。
进入社会后,我们会发现,从小到大的环境消失了,在这里大家每个人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为原则,不会再有人注意到你的诉求和感受,相反通常需要你去关注他人的诉求和感受。
这种极大的反差,确实会人很多人难以适应,所以这是道森弟在信中对“爱”的呼唤的第二重意思。
然而,这才是真实的人间境。我们成年后都需要意识到“以自我为中心”是每一个人的不自觉的心理状态,所以对别人表现出爱,其实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大家想想,我们身边那些积极乐观,会鼓励他人,会表达爱的人占比到底有多少?这些人绝对是稀缺中的稀缺。
所以更为妥当的心理状态和处理方式可能是:在面对别人的冷漠,甚至拒绝时,要表示理解,毕竟大家面对生活都不容易;面对别人的善意,要懂得用行动去感恩,毕竟这才是非正常现象。并且让自己尽可能的减少对任何人的依赖,开始关注自我的独立和成长,遇到困难首先想着自己想办法解决。多一些观察学习,少一些麻烦他人的行为,这样才会形成一个正循环。
另外更为关键的是要意识到:随着自己能力的慢慢积累和提升,终有一天自己会成为那个可以对自己真正在意的人释放爱的人,可以用行动去温暖和照顾他们的人。而这种情绪的输出,本身也是一个人成长到一定阶段的外在表现之一。
另外,爱需要时间付出能力。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但很多人确实会忽略。当我们生活上有了一些物质基础后,往往我们在意的人并不需要我们太多经济上的付出,更希望我们多花一点时间去和他们沟通交流,多一些陪伴。
而这里最为关键的是,时间具有两种属性:不可再生和排他性。
不可再生很好理解,就是说我们生命的每一天一旦度过,就再也不可能回去再过一遍。这一天过完就过完了,这一小时过去就过去了,不可能再回来。
而排他性,指的是你这段时间用来打游戏,就不能用来做家务。你用来工作,就不能用来睡觉。时间一旦被用来做某一些事,就不能同时用来做另外一些事情。
所以时间本身是非常稀缺的一种资源,你想这世界上无论多么富裕的人,一天也就是24小时。古话讲“寸金难买寸光阴”,也是在表达类似的意思。
而在如今的社会中,我们绝大多数人为了生计都忙碌在工作岗位上,而余下的一点时光也常需要处理大量的日常生活琐事,所以真正能够挤出时间来陪伴家人就是一种能力。
在这一点上,道森弟很可能没有全面考虑上别人的生活处境,从而导致产生的一些感受上的偏差。
5.梦想与现实的平衡
最后,信中能够感受到道森弟毕业后一直在坚持自己艺术摄影的梦想,而这一路也看得出来非常曲折艰难,经济上也出现了亏损,而他的梦想又与从小到大对爱的渴望相关联。
关于梦想的坚持,类似这样的案例大家都听过不少。有怀才不遇的少年,贫困潦倒的才子,不愿向资本低头的愤青。试问谁没有青春岁月过呢?
坚持自己的梦想固然是可贵的品质,而感到怀才不遇也是绝大多数年轻时候的我们可能会产生的感受。一方面我们自己认为的那一点才华,未必真的如此。另外一方面,年纪太轻,在社会上确实没有多少话语权也是事实。
这里我只谈谈我自己读完后的想法:首先商业世界是多元的,其本身没有对错之别,只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呈现。
而寄托于自己的梦想,特长,希望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重视和不断完善自己的商业感知度,而商业世界是有规律可循的,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来帮助自己部分修正自己的感知:
我要做的事,目标客户在哪里?
我要如何找到他们,获客成本如何控制? 我的能力偏好和市场诉求之间如何找到平衡,如果有冲突,我该如何权衡和协调? 他们有付费能力,有付费意愿吗?或者我最应该如何做才能增加他们的付费意愿?市场是否足够大或者付费频率是否足够高,可以覆盖我的日常生活成本?为了维持眼下的生机,我可以有哪些立刻变现的预备方案?我需要分别如何行动,才能实现。
我相信,无论在何种环境下,终归可以通过自己的持续思考和努力,把事情慢慢的变好。
而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地方完成各自的修炼。
写下这篇文章,主要的是希望可以让有过类似经历的人能够多一些思考的方向和可能性,减少类似的悲剧发生。
最后,死者为大,希望他一路平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