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后感|《目送》

读后感|《目送》

作者: 鼓冬 | 来源:发表于2020-06-14 09:37 被阅读0次

家人不断地在目送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其实那不只是简单的远望,那是爱我们的人对我们追逐的目光,里面承载着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对我们不断成长的欣慰,更是对我们未来的担心,对我们的浓浓不舍。只可惜我们从小只想着一心离开,奔向他人亦或是前方的道路,却很少回过头,去看看那一直目送着我们离开,哪怕转了弯看不见人影了,仍舍不得收回目光的长辈。

印象深刻的是初中开学,我即将进入寄宿学校。我昂头在前面走着,推着行李箱大步流星,憧憬着中学校园,和从未体验过的住宿生活。外婆跟在后面,没有说话,出奇的安静。偶尔回首,看到她微微的冲我笑着,时不时地揉揉眼睛。那时很不以为然,还笑着对外婆说:“又不是再也见不到了,搞那么煽情干什么哈哈哈。”现在想想,真的是没心没肺,外婆已经一把年岁了,谁又知道,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当我们再也没有办法为过往的遗憾和愧疚买单时,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你不管是因为什么,以何种方式怎样离开,家人是唯一会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的人。千万次的分别,只有家人在你背后一直目送着我们的背影,越走越远,但也迟迟不收回目光。

这是有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也逐渐从高大到佝偻。大学事情格外的多,学业、比赛、校组织等等让我分身乏术,打电话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留校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明明是本地上学,却破天荒地三个月才回了家。打开门,外婆朝我笑,知道我终于要回来了,开心的烧了一桌子的菜,全是我爱吃的,拉着我的手问个不停:“累不累呀?有没有好好吃饭好好睡觉?自己胃不好在外面要多注意。最近都忙了什么呀?”等等等等。恍惚间,我发现她的白发越来越多,精神也不如以前,她真的老了。我开始害怕,害怕哪一天,外婆就离开了。生命里那些莫可名状的无措和悲伤在一瞬间将我淹没。在我渐渐长大,开启自己新人生的过程中,却也不断忽视了外婆在我背后的关心和默默付出。

目送,不只是一个背影,而是一段时光,是一段深情。一次次的目送意味着家人的关怀,饱含着默默的深情,也带有时间的沧桑。

在这个不断变化、充斥着世俗利益的世界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和家人的感情相衡量,只有家人才会无条件的付出自己的爱和全部的精力。我们享受着家人给我们带来的物质和舒适无忧的生活,却又嫌弃着她们和时代逐渐脱轨,和我们越来越难沟通。我们急切的想要从他们身边跑开,开展自己的新生活,却又在真正明白或失去后开始追悔莫及……

为什么不现在去做些什么呢?趁还来得及。

相关文章

  • 《目送》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我慢慢地、慢慢的了解到,...

  • 目送

    ----龙应台 《目送》读后感 米兰·昆德拉说:“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

  • 幸福

    ----《目送》读后感 龙应台说:“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 我们应该...

  • 《目送》读后感

    《目送》

  • 《目送》读后感

    这是一个关于时光的故事,生命的反思。 也许这部书正应了书中一句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

  • 《目送》读后感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

  • 《目送》读后感

    传媒学院 潮声文学社 刘梦蕾 龙应台,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身为台湾文化部部长,她身担重任,用犀利的笔调揭露社...

  • 《目送》读后感

    久闻此书,今日抽空闲读。本书是散文,作者写了他的父亲,母亲,朋友,兄弟,孩子…...第一篇是(目送),所谓子女一场...

  • 《目送》读后感

    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到今天总算是看完了。读《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烈》时就感触颇深,特别是有感于安德烈,18岁...

  • 《目送》读后感

    在张老师发起读书会之前,我就在公众号中断断续续地读过《目送》中的很多文章,这一次借张老师的号召,从头到尾地细细品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后感|《目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dfx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