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段小视频,是某民乐专业的一位青年演奏家在音乐会后给观众分享经验,介绍自己是如何把一件乐器长期坚持下去的。
我比较欣赏她的自信和落落大方,她侃侃而谈说自己之所以坚持了十几年是因为信念和目标,然后建议家长们也要让家里的小琴童树立起信念和目标。
对于她所分享的经验,我是有点不以为然的,因为让一个什么都不太懂的小琴童去树立所谓的信念和目标,是一件挺荒唐的事情。
那么支撑一个小琴童能够不断学习下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兴趣,这里所说的兴趣可能跟大家平常理解的有所不同,我来详细说一下。
什么是兴趣,我认为就是乐于长期去坚持做一件事情。怎样才能长期去坚持做一件事情,不仅是要有毅力,更要喜欢去做。
兴趣其实是一个结果而并非原因,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在生活中常常倒果为因。我们有兴趣做的基本都是我们能够比别人做的好一点的事情,因为能比别人做得好,所以我们就更乐于去做。所以一件事情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其中一定少不了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成分。
如果没有快乐的滋养而一味靠毅力去死死坚持,对于孩子来说是肯定不能够持久的。成年人可以为了目标和信念去坚持,而对于儿童来说,这种空泛的概念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所以想让儿童真正喜欢做一件事情,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要有正反馈,要能够让他们感受到乐趣;所以在孩子做事的过程当中,及时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这就是很好的一个正反馈。
我以前在提琴论坛跟一位琴童家长聊天时曾详细说过兴趣的话题,引述如下,供大家参考:
”什么是兴趣,我认为就是乐于长期去坚持做一件事情。怎样才能长期去坚持做一件事情,不仅是要有毅力,更要喜欢去做。而想要孩子喜欢去做一件事情,里面一定少不了乐趣的成分。乐趣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愉快的精神体验,在这个层面来说,把琴拉得好听些,是有助于获得愉快的精神体验的。但若是认为一定要把曲子演奏得优美动听,才谈得到培养兴趣,这样又有失偏颇。因为获得愉快的精神体验,主要是行为主体要及时得到正面的反馈,比如孩子练琴时家长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老师课堂上的某次肯定,某次考级的顺利通过,某个小比赛的获奖,等等......都会强化孩子愉悦的精神体验,在这种体验的基础上,孩子练琴的行为才会不断得到强化,行为强化了练琴时间就多,练习的时间多了,练习的效果也就好了,演奏的水平也就提高了,随着演奏水平的提高,孩子会获得更多的表扬鼓励和肯定......这种愉快的精神体验又促使孩子更加投入精力去练习,这样就步入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这里面其实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容易被忽视,就是一定要给孩子制定合理而实际的练琴目标和计划,也是我以前一直在说的,要把目标定得孩子跳一跳就够得着,千万不要好高骛远。孩子顺利完成后要及时给予他需要的肯定和鼓励(正反馈),这是一个动态的目标,随着孩子能力的提升,这个标准不断提高,孩子的能力也相应不断提升,这实际上最考验老师教学功力的。能够制定这样标准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很懂教育的老师,而若是老师这方面有所欠缺,家长需要及时补位上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