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191篇《小雅 节南山》
【原文阅读】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赫赫师尹,不平谓何!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民言无嘉,憯莫惩嗟?
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琐琐姻亚,则无膴仕。
昊天不傭,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君子如届,俾民心阕。君子如夷,恶怒是违。
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宁。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
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怨其正。
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译文参考】
巍巍的终南山高耸入云端,层层叠叠的山石危立险矗。太史尹氏正得势权位显赫,引得普天下百姓万众瞩目。仁人君子为国政忧心如焚,不敢开玩笑哪来幽默谈吐!国运已经衰落得如此不堪,你为什么还这样熟视无睹!
巍巍的终南山高耸入云端,山谷幽深草密林木可参天。太史尹氏正得势权位显赫,但他执政不平有何善可言?苍天无眼正降下重重祸患,丧乱何其多竟是不可言传!百姓们怨声载道没人说好,你却不曾有丝毫愧怍嗟叹!
我敬爱的太史尹氏大官人!你可是咱大周王室的根本,执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臣。天下四方的安稳靠你支撑,天子权威的牢固靠你辅振,百姓的生活道路靠你指引!现在却得不到苍天的眷顾,你不该总让我们饱受穷困!
你贵为太史却不亲政勤政,已经失去天下百姓的信任!你对朝政也总是不闻不问,不要再欺哄瞒骗至德圣君!你就该静心执政莫再发昏,不要再委政小人危及国运!那些委琐宵小的裙带姻亲,就不该教他做高官厚禄人!
苍天大老爷不肯阳光普照,给人间降下如此大的灾疫;苍天大老爷不肯施恩眷顾,给人间降下如此深重戾气。至德的圣君如果降趾莅临,一定会让百姓的乱心平息;至德的圣君如果执政公允,一定会让百姓的怨怒远离!
可叹命多舛不被苍天怜悯,天下槽乱至今还没有平定;祸患滋生伴随着岁月增长,使黎民百姓生活不得安宁。我忧国忧民之心痛如沉醉,是谁执掌国政竟如此无能!你不能鞠躬尽瘁亲劳勤政,遭秧受害的还是天下苍生!
我驾驭着那四匹高头大马,四马奔腾抖动着粗壮脖颈。我站在车上瞻望四方风景,心头茫然不知向何处驰骋!
你刚才还肆意为恶抖威风,两眼盯着矛戟想和人作战。很快又平息戾气悦色和颜,犹如宾朋对坐把酒来言欢。
苍天大老爷总是如此不公,害得我君王整日不得安生。太史尹氏不但不自警自省,反倒抱怨君子们行端坐正!
家父大夫苦心孤诣作讽诗,为的是探究我王遭难深因。抑或是为了感化你的狠心,以有利国家造福天下黎民!
【字词注释】
(1)节:通“巀(jié)”。长言之则为巀嶭(niè),亦即嵯峨。
(2)岩岩:山崖高峻的样子。
(3)师尹:大(tài)师和史尹。大师,西周掌军事大权的长官;史尹,西周文职大臣,卿士之首。
(4)具:通“俱”。
(5)惔(tán):“炎”的误字,火烧。
(6)卒:终,全。
(7)何用:何以.何因。
(8)有实:实实,广大的样子。《诗经》中形容词、副词以“有”作词头者,相当于该词之重叠词。
(9)猗:同“阿”,山阿,大的丘陵。
(10)荐:再次发生饥馑。
(11)瘥(cuó):疫病。
(12)憯(cǎn):曾,乃。
(13)氐:借为“榰(zhī)”,屋柱的石磉。
(14)均:通“钧”,制陶器的模具下端的转轮盘。
(15)毗(pí):犹“裨”,辅助。
(16)吊:通“叔”,借为“淑”,善。
(17)昊天:犹言皇天。
(18)空:穷。
(19)师:众民。
(20)式:应,当。
(21)夷:平。
(22)已:依全诗前后及此处文义,今理校为“己”,义为以身作则。
(23)殆:及,接近。
(24)琐琐:细小卑贱,《尔雅·释训三》:佌佌,琐琐,小也。
(25)姻亚:统指襟带关系。姻,儿女亲家;亚,通“娅”,姐妹之夫的互称。
(26)膴(wǔ)仕:厚任,高官厚禄,今世所谓“肥缺”。
(27)佣:通“融”,明。
(28)鞠讻(xiōng):极乱。讻,祸乱,昏乱。
(29)惠:通“慧”。
(30)戾:暴戾,灾难。
(31)届:临。
(32)阕:息。
(33)届:临。
(34)阕:息。
(35)式月斯生:应月乃生。
(36)成:平。
(37)卒:通“悴”。
(38)牡:公牛,引申为雄性禽兽,此指公马。
(39)项领:肥大的脖颈。
(40)蹙(cù)蹙:局促的样子。
(41)茂:盛。恶:憎恶。
(42)矛:通“务”,义为侮。
(43)怿:悦。
(44)覆:反。
(45)正:规劝纠正。
(46)家父:此诗作者,周大夫。
(47)诵:诗。
(48)讹(é):改变。
(49)畜:养。
【诗歌赏析】
《节南山》是一篇感情非常强烈的抨击现实的作品,应该作于西周崩溃之际,所指责的对象则是幽王及其权臣。
全诗十章,共分三部分。首二章以南山起兴,以象征权臣。以山之险要象征其权之枢要,又以山之不平联系到权臣的秉政不平。结合篇末“昊天不平,我王不宁”的呼应来看,天怒人怨,总由师尹秉政不平使然,故“不平”二字为全篇眼目。只是第二部分却一再将不平(不夷)与不己(不自为政)并提而责难,推思其义,全诗是指斥师尹失政在不能持平(夷),而要持平则又须事必躬亲(己),因而全诗结构是起于夷(平)终于夷(平)而介于己。
全诗以终南山起头,用比兴手法,指向下文那些权贵人物:你们像高山一样握着大权。“师尹”,王国维在《书作册诗尹氏说》中说,师和尹是两个官员。西周中晚期之交大克盨的铭文中有“用献于师尹、朋友、婚媾”,其中的“师尹”是指高官。
接着,点出“不敢戏谈”以致“国既卒斩”;“国既卒斩”指的是西周崩溃,也可能是一种预测。有学者认为,本诗作于周幽王时期;也有学者认为,本诗可能创作于周幽王死后到周平王东迁之间的二王并立的时期。不管是哪个时期,本诗的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官员。诗人质问,国家已经被彻底斩断了。可是,王朝“何用不监”,为什么当权的你们还不觉悟警惕?
第二章点出昊天再降饥疫以致“丧乱弘多”,民众无法存活,从而“不敢戏谈”之高压失控,遂而“民言无嘉”。难道你们一点儿也不知惩戒吗?看着老天爷在降灾,老百姓在骂街,你们的内心难道就不为所动吗?这是用上天降灾提醒当政者。
一章言人祸,二章言天灾,由时间及顺序暗示天灾实人祸所致,人间暴戾上干天怒所致,此即第一部分的要害。
从第三到第六共四章为第二部分。
第三章开始就说:你们这些“尹氏大师”,是周家的根本,把握着国家的公正,手里有大权;你们应该维系着四方,辅佐天子,引导民众。接着突然来了两句,“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前面说师和尹本来应该干什么,但下边不说了。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彻底失去了应有的担当,干脆我们怨上天吧。
在西周早期文献中,“不吊上天”是一个固定语,但不是骂老天爷不善,而是指“对我们不善的天哪”。比如有人去世,列国的使臣去吊唁,总说“不吊天”,就是指不眷顾人的天,并不是否定天。说老天不应该让我们民众受苦啊,其实就是说老天爷怎么让你们在台上。在前两章铺垫的基础上,三章进一步点明师尹之害人害天,天再施报于人,人民双重遭殃。“诗可以怨”,已经怨而至天!
第四章主要讲大局,政治昏暗,君主大权旁落,权臣欺骗周王,大搞裙带关系。这章围绕“夷”“己”二字正反展开,既为师尹说法,更为一切秉政者说法,三十二字可铭于座右,可镌于通衢。第五章说上天已经不再保佑周王朝了,因为周王朝政治昏暗,老天爷通过灾害对执政者发怒。历史上,很多王朝崩溃时都伴随天灾。在古人看来,天灾就是上天显灵了。
四、五两章句式排比,结构整齐而又不乏疏宕之美。两章排比、对比之势,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诗人的责怨之情也推到了高潮。可以看出,诗人认为,西周初期周人能够执掌天下,是因为得了上天的眷顾。可到了西周后期,事情发生了转变。诗人就操起当年西周政权的装饰物“天命观”抨击现实。
六章承上启下,由怒转叹,抱怨政局混乱。国家不宁,百姓不安,诗人忧心如捣,朝局无人主持。
统观第二部分四个章节,结构颇为讲究:五、六章既以“昊天不佣”“昊天不惠”和“不吊昊天”以上应第三章的“不吊昊天”,又以“君子如届(临、己)”、“君子如夷”和“谁秉国成(平、夷)”、“不自为政(不己)”以上应第四章的“式夷式已”,可见此部分是以怨天和尤人双向展开而又并拢合承,甚耐玩味。
第七、八、九、十章为第三部分。变每章八句为四句,于音乐为变奏。于诗情为由怨怒转悲叹。
第七章说“驾彼四牡,四牡项领领”。什么叫“项领”?就是马脖子肥大,马跑不动了。而且,“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我环顾四方,却没有地方可以驰骋车马。意味着无处可逃,无路可走,前途黯淡。
因为想排遣、想走又走不掉,又回到了现实。第八章写“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朝廷里权臣们今天拉帮,明天结伙,为了利益,没有原则。第九章说“昊天不平,我王不宁”,又是在捍卫“我王”。这首诗反复强调要捍卫王,王被权臣操弄。“不惩其心,覆怨其正”,执政的大臣们还在恶斗,无人悔改,正派人反而遭到怨恨。这里的抨击意味更加浓厚了。
最后一章,开头就说“家父作诵,以究王讻”。诗人直言:既然宗周与四国皆被师尹扰乱,国已不国,今日上干天怒,下危人主,尽管师尹不自责己而反怨怒匡正,我身为大夫,也只有勇作诗“诵”,“以究王讻”,成此一篇檄文,为来者垂诫了!卒章显志,而且自报家门,这是西周晚期的一个现象。在强烈地抨击现实的诗篇中署上自己的名字,这是非常有胆识的做法。
通过《节南山》这首诗,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贵族发言权更大,跟后来的王朝中的大臣们不太一样。后来王朝的大臣们要抨击现实,总是用追究前朝的形式,而对当朝的君主说话往往要含蓄得多。
【《节南山》学习的反思探讨】
有些学者研究西周思想发展史,总喜欢说中国古代像西方一样有一个从神本到人本的转变,说西周一开始信上天,到了崩溃的时候就不信上天了,认为上天不平,比如本诗的后几章就提到“昊天不傭”“昊天不平”。但其实不能这么讲——周人还是相信上天的,这里说得很清楚:老天爷在降灾、在惩戒我们。所以“不平”“不傭”不是天不可信的意思。
将“不平”“不傭”解释为天对我们不公这个观点,是当年郭沫若在《西周天道观念之演变》中提出的,这么多年还一直有人在遵循,这是不对的。还有人说春秋时期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也是这个意思,其实“天道远”只是说“远”,而不是说没有天道,这句话的新意在其更强调人事。
在西周崩溃时有两种人:一种是对王朝崩溃痛心疾首的诗人们,他们想拯救国家。后来儒家热心肠地要救这个世界的精神,可以从这些不平则鸣的诗里看到一些端倪。《节南山》这类政治抒情诗后来走向了后来的儒家。
还有一种是史官,这在《国语》里有记载。这些史官们就应了那句老话:“眼看着他起高楼,眼看着他宴宾客,眼看着他楼塌了”,非常冷静。后来演变成老子哲学,或者说,类似于老子的冷情调的东西。
可见,从《诗经》到诸子百家,其间的思想发展是骨断筋连,笔断意不断的。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作诗署名
在中国,作诗署名经历了一个过程。周初的作品,比如《大武》乐章,过去都说是周公作的;《民劳》据说是召穆公所作,可是在作品中都没有显示。到了西周后期,的确有些诗点明“家父作诵”“吉甫作诵”。尹吉甫作诵,还说“穆如清风”,夸作得好(出自《大雅·烝民》)。不过,也可能是乐工演奏的时候给署的名,因为诗人不太可能自己夸自己。
如果说作诗署名是一个新现象,又很奇怪,到了春秋时期,尤其是国风的写作中,这个现象又消失了。其实,那是因为“王官采诗”,有一批专业人员到民间去采集故事,像写报告文学一样把故事演绎成诗篇。
《诗经》中很多作品都是出自乐工的手笔,他们不好意思署自己的名字,因为自己出身并不高,有时就会把诗赠予贵族。无论如何,在那个时代能写诗应该是一个荣耀的事情,所以才会署名。
就《节南山》而言,应该还有另外的含义,就是这支射向权臣的箭,是我家父射的。他要骂人,要抨击现实,可能真是自己署上的名。当然,这个诗保存着歌唱的形式,也可能是家父家的乐工班子演唱,由家父署名,表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参考资料:
《讲给大家的诗经2》,李山,东方出版社,2021年6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