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哭的孩子有糖吃,不哭的孩子更让人心疼。
《找自己》《无声告白》是一本可以,用一下午或者一晚上看完的书。拖拖拉拉这么久,坐着想了两个钟头,脑子还是一片混沌,欧巴走过来说你哭了,我说没有,我在想事情。你的脸像哭过,别想了,黔驴技穷了,就别逼着自己非得吭哧写出来。我给了欧巴一个眼神,说了句,你才是驴,我就写,你管我。
一 找自己
找自己的过程总会迷失,总会犯错。有的人找到自己,貌似自私却幸运的生活。而有些人不敢,怕家人,怕社会,怕舆论,考虑林林总总,不开心,不甘心的活着。
(一)詹姆斯.李,爸爸,一个从小经历着或多或少种族歧视,害怕别人知道自己不太光鲜身世,渴望被认可,渴望融入的亚裔拼一代,考入哈佛,成为教授。自尊心极强,倔强而努力。与其说他在找自己,不如说在证明自己。跟玛丽琳结婚,受到从未谋面的丈母娘的看不起,内心不甘却隐忍。
他是爸爸,是丈夫,是教授。可他也是一个不爱哭的孩子,不是不想哭,是不敢,因为哭了也只能自己擦干眼泪,继续奔跑。
莉迪亚的死,让他怀疑自己的生活,怀疑自己的选择,他找不到自己了,精神上没有了寄托,所以他犯错了,找到跟他一样黑头发,黄皮肤的华裔助理,不是爱,只是逃避,像一个丢了自己心爱玩具的孩子。在玛丽琳手指轻触他,原谅他的一刹那,他醒了过来…
最喜欢自己的大女儿莉迪亚,爱她却又给她枷锁,担心却又渴望她融入美国社会学校。女儿是父亲的情人的话一点没错,莉迪亚用女人,哪怕仅仅是一个女孩的直觉觉察到了父亲迷失自我的蛛丝马迹。
(二)内斯和莉迪亚
一个詹姆斯的Ctrl c。自尊心强,默默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要逃离家庭,离开父母,奔向大学新天地。最爱,也最懂莉迪亚,保护莉迪亚,却无形中成为了爱的桎梏。
莉迪亚就像小尾巴,跟着内斯。怕哥哥离开,甚至藏匿,撕坏内斯的哈佛通知书。畸形的依恋,却又那么的真实。
(三)玛丽琳
玛丽琳是一个勇敢,努力,的白人女性,带了那么一丝丝女权主义,渴望成为一名医生,拼命的不想成为只有三尺灶台和一本烹饪书的像母亲一样的女人。可她却因为孩子,因为丈夫,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她想找自己,而且行动了,一个人,丢下两个孩子和丈夫,埋头的学习,可最终还是因为怀孕,因为自己另一个孩子,放弃了。
玛丽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更像一名中国母亲,不希望孩子跟自己一样,成为一个只围绕家庭的女人,不希望孩子学什么航空,空洞不实用的东西。一个女儿生日只送各种化学书,生物书,解剖书的妈妈。煞费苦心,可怜…………全世界的妈妈都一样,最后的最后,哪用找什么自己,家庭最重要,孩子的未来才是一切。
(四)杰克
一个找到自己,却没有勇气承认。在70年代,社会没那么宽容,一个人,一个孩子知道自己的取向跟普通人不太一样,他能做的却只是假装和掩饰。通过跟各种女孩之间的暧昧伪装,通过跟莉迪亚之间的接触伪装,通过逃避内斯伪装…
(五)汉娜
像极了一只小猫
汉娜,她的小世界就是她自己,桌子下面,沙发角落,门后,莉迪亚床下,窗前。她就像一个旁观者,一句话不说,看到所有人的内心……想要触碰却又害怕不哭不闹的孩子……
(六)莉迪亚
莉迪亚无疑是整个家庭的关注中心,爸爸喜欢,妈妈厚望,哥哥疼惜的孩子,自己不哭也有糖的孩子。可给她的糖却不是她想要的。最终这些期望,她的懂事,却像雪一样压在她身上,把她压垮了。想要逃离,却又甘心受困……她想要重生,想要逃离,想要遵循自己的内心,想要哥哥的陪伴,想要父母的真正关注,想要通过叛逆,想要成为真正的自己。不想继承父母的梦想,不想背负他人的期待,不想总被托着举着限制着………
二 做自己
坦白讲,找自己不是最难,找到后做自己最不易。不压抑自己的天性,不关乎所有的人情,家庭,工作,社会,最爽了。可这样做自己最自私,最任性。有些代价自己不负,总会让身边的其他人负。不管有没有糖,不管你爱哭还是爱闹。可以找自己,然后做自己,但请负责任………
所有的人和事,都像一个作用力,也总会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一个向上,另一个向下,一个得到,一个失去,一个逃离,一个受困,一个得意,一个失意,一个喜,一个悲,一个好,一个坏。
所以,妮妮,不要冲昏头脑,也不用害怕,自怨自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