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豆瓣评分8.9,这部95年前的喜剧电影,影响了成龙和周星驰

豆瓣评分8.9,这部95年前的喜剧电影,影响了成龙和周星驰

作者: 迷影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20-04-14 11:58 被阅读0次

    1895年12月28日《火车进站》在法国公映,这一天成了电影诞生的日子,虽然《火车进站》仅仅是拍下了火车驶入车站、乘客下火车等寥寥几个镜头,但这种活动影像在当时引起的轰动是难以想象的。

    电影诞生125年,产生的经典作品数不胜数,很多半个世纪,甚至百年前的电影依然影响着现如今的影视从业者。

    同时,许多如今被津津乐道的优秀影片或桥段其实都能在影史上找到类似的。

    拿周星驰无厘头喜剧来说,里面很多有意思的片段都能找到出处。

    比如《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名场面之一,唐伯虎和华夫人推销“一日丧命散”和“含笑半步癫”,这样的解构呈现出的就是无厘头的喜剧效果。

    在1978年的喜剧电影《毕加索的奇异旅程》中也有这样的桥段,只不过这部电影中推销的是药。

    这说明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风格并不是独创,而是在学习前辈喜剧人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特色,最终成为了香港电影的一抹亮色。

    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成龙的杂耍式武打,这些都受到过一个人的深刻影响,他就是巴斯特·基顿。

    成龙在自传中亲口说过自己受巴斯特·基顿的影响最大,他的所有电影中的所有武打动作都有巴斯特·基顿的影子。

    周星驰也在自己的电影中向这位喜剧大师致敬过,比如《唐伯虎点秋香》中用手指撑起嘴角假笑,这是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顿的经典动作,还有电影中沉船的画面,也是致敬巴斯特·基顿的短片《船》。

    《七次机会》是巴斯特·基顿的代表作,豆瓣评分8.9,电影讲述了商人吉姆和合伙人开的公司遭遇经济危机,自己即将入狱,此时他接到已故祖父的遗嘱,有700万美元的资产可以继承,但条件是必须在吉姆27岁生日当天晚7点前结婚。

    而吉姆知道这一消息的时候,已经是他27岁生日。

    为了继承遗产,引发了一连串啼笑皆非的荒诞故事。

    无厘头元素的巧妙运用

    把“无厘头”这个词用在这部95年前的喜剧电影上有些不妥,但因为这个词太深入人心,这样说大家会更好理解一些。

    《七次机会》中的无厘头元素从头至尾层出不穷。

    故事的缘起就很无厘头。

    即将锒铛入狱的落魄商人突然要继承祖父的百万家产。

    继承家产必须在27岁生日当天晚7点前结婚。

    如果说突然继承家产在现实生活中还可能发生,这个附加条件则有些天方夜谭了。

    "无厘头"意思是一个人说话做事让人难以理解,其语言和行为没有明确目的,粗俗随意,乱发牢骚。

    放在电影中,引申出的是剧情、角色的行为、语言等无逻辑的意思,对照一下,这个故事打从开头起就够无厘头了。

    电影中吉姆在拼命逃离新娘们追逐,想找个表看时间的片段里,无厘头的镜头连续出现。

    一个贵妇的表戴在脚上。

    钟表店里没有一只能准确显示时间的表。

    走投无路时从天而降一个闹钟,原来是主人起床不小心碰到,闹钟飞出了窗外。

    喜剧效果就在这样一出出毫无逻辑的片段中产生,观众感受到的不是不合逻辑,而是一种荒诞的喜感。

    在到处寻觅新娘的过程中也是如此。

    看背影是个婀娜多姿的女子,跑到前面后发现是一个黑人大妈。

    路边长椅上认真读报的妙龄女子,凑过去发现她读的是国外的报纸,语言不通。

    路过影剧院看到海报上盛装打扮的女演员,进去后才发现是男扮女装的反串演员。

    这样的无厘头剧情贯穿全片,荒诞喜剧的集大成者,《七次机会》绝对可以排在前列。

    “九条命”的巴斯特·基顿

    成龙曾高度评价过巴斯特·基顿。

    “我认为真正的动作巨星是巴斯特·基顿,我看了很多巴斯特·基顿的片子,再看现在的好莱坞,已经没有巴斯特·基顿这样的人了。”

    将一个喜剧大师定义为动作巨星,这并不是成龙不懂行,而是他看到了巴斯特·基顿喜剧片中最难能可贵的部分,也正是因为吸取了这些养分,才有了今天的成龙。

    外国人喜欢成龙也并不全是因为中国功夫,在他们眼里,成龙就是“中国的巴斯特·基顿”。

    在《七次机会》中,巴斯特·基顿将动作喜剧发挥到了化境,在躲避成百上千新娘追逐的过程中,巴斯特·基顿化身十项全能运动员,奔跑、游泳 、跳跃、攀爬……

    尤其从山顶往山脚跑时,电影成了一个闯关游戏,大小不一的石头往下滚,基顿用各种办法闪转腾挪。

    要知道,在95年前,威亚等保护演员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基顿的这些动作无疑是拿命在搏。

    他没有“九条命”,一次失败就可能后悔终生。

    他也并不是与生俱来就是动作巨星,在很小的时候,基顿就跟着父母在一个类似杂技团的剧场表演。父亲经常会把他从舞台这头扔到那头,耐摔打是一次次摔打中练就的。

    如果你了解巴斯特·基顿和成龙,你会发现基顿的一些经典动作和场面都在成龙电影中出现过,喜剧大师和功夫巨星在岁月长河中通过一部部影像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误会”在影片叙事中的运用

    一部电影总有一些关键的情节点,或转折、或升华、或推进,在《七次机会》中,巴斯特·基顿主要在用“误会”讲故事。

    第一个误会是吉姆将送遗嘱的律师当成是送法院传票的,以此才有了后面吉姆和合伙人千方百计的躲避、律师费尽心思的尾随以及真相大白后的皆大欢喜。

    第二个误会是吉姆准备向女主表白,本是佳偶天成,但女主却理解成了“他说既然他必须同某人结婚,倒不如就跟我凑合了”。

    影片也设置了一丝转机,女主在家人的劝说下决定打电话问问吉姆到底是怎么回事,却不料秘书断掉了电话,冰释前嫌的机会错失。

    因为以上两个误会,才有了律师和合伙人怂恿吉姆向7个女子表白,失败后继而在报纸上登征婚广告。

    在向7个女子表白的过程中也是误会连连,最经典的一幕是合伙人代替吉姆去表白,女子抬头后却只看到了满脸皱纹、老态龙钟的律师,律师不明就里的一笑。

    这样的桥段、这样的喜剧效果是不是很熟悉,前人的灵光一现成了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源泉。

    超前的镜头语言

    由于是默片,观众读懂剧情的方式除了寥寥无几的场间字幕、动作、表情外,很大一部分都要来自镜头语言。

    《七次机会》开头,一个中景,男主吉姆和女主站在女主家的门口,聊着天,男主想表白却一直说不出口。

    从晴朗的夏日到金秋,再到白雪皑皑的冬季,画面的主角没有变,变得是季节、衣着、以及宠物狗的大小,夏秋冬春四季转换,两人都喜欢对方,却并未说出口。

    大师之所以称为大师,是他们能用最简洁的手法表现最复杂的故事和情感。

    如果说开头只是一个小技巧,那从新娘追逐戏开始,则成了实实在在的炫技。

    动作戏非常难拍,但有了剪辑的帮助,任何一个没有功底的演员都能成为动作大师,无非就是拍一下演员出手的动作,再拍一个对方挨揍的反应,再来一点加速度,完美。

    但这样的动作片看多了很乏味的,徐浩峰的《师父》为什么火,就是因为所有动作都是硬桥硬马、一板一眼,一个字“真”。

    《七次机会》中的镜头语言也在突出一个“真”,全景长镜头贯穿吉姆摆脱追逐的全过程,每一个精彩刺激的关键点都是完整呈现,摄像机始终处在旁观者的角度,满山滚石的场面相信看过的观众都记忆深刻,这个场面如果不用任何剪辑技巧,现在的演员没有人能够还原。

    其实电影刚产生的时候主要的任务是讲故事,很少会有人关注镜头语言。《七次机会》中的一些尝试是不属于那个时代的,放在现在也已然很高明。

    巴斯特·基顿和卓别林比起来,我更喜欢基顿一些。

    基顿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论电影中如何热闹,观众笑得多前仰后合,他总是一副面孔,没有任何表情。而卓别林更刻意一些,他更多在用自己夸张的肢体动作逗观众笑。

    “stone face”的巴斯特·基顿不仅仅是一位喜剧大师、动作巨星,他还是很多后来演员的导师,成龙和周星驰的成功,多多少少有巴斯特·基顿的贡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豆瓣评分8.9,这部95年前的喜剧电影,影响了成龙和周星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duz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