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6年,10月1日。一个36岁的中年女人,她叫阿巴亥,是一个蒙古人,坐在一条简陋的皇家小舟上,缓缓地驶向沈阳,在她旁边躺着的是她的丈夫,后金王朝的开创者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就在几天前,她收到了努尔哈赤病危的消息,努尔哈赤要她火速乘船与他见面,交代后世,可是她虽然已经尽了全力,但是最终只看到了一具冰冷的尸体,远处的盛京冰冷遥远,就像她的命运,等待她的是更残酷的未来。
在盛京临时布置的灵堂上,十二个贝勒聚在一起,这些人有努尔哈赤的儿子、侄子,还有一堆重臣,他们肃杀的眼神,盯的阿巴亥直发毛。一个容貌堂堂的男子走到她的面前,他叫皇太极,是一个比自己还小一岁的男子,此时冰冷地说出这样的话:“父汗身前有令,要你陪葬。”
阿巴亥当然知道这是假的,爱新觉罗家族向来对女人很好,但是她明白她无法拒绝这个要求。她的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都像冰冷的蜡像一样,站在不远的地方看着自己,她明白她们母子的大势已去。她还是想求情,她跪下哀求,希望能给自己一条生路。但是诸贝勒冷漠的表情,告诉她,她非死不可。
![](https://img.haomeiwen.com/i661836/e14e3aec47e45922.jpeg)
据《太祖武皇帝实录》较为详细地记述了阿巴亥被逼殉死的情景: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好假啊!):“二幼弟,吾等若无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作为母亲的伟大)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据说她实在下不了自杀的决心,这帮男人就亲自动手,用努尔哈赤活着的用过的一把弓,把她活活勒死。
这群爱新觉罗家族的男人们就这样无视着这个女人的挣扎,他们各有各的打算,但是仔细算起来这一切都是死去的努尔哈赤的错。
或者说,努尔哈赤的政治冒险和对局势的错判,不但没有完成自己的传位计划,也让自己的女人和孩子陷入巨大的危机中。本文就想聊聊这桩往事,顺便讨论一下接班人制度的设计问题。
为什么努尔哈赤搞不好继承制度:运气不好、性格缺陷和过于随意
古往今来,接班人的接班问题都是统治者和领导人的核心问题。历史上关于继承权的争夺,一直都是人类争斗的核心。处理不好,国家动荡不安不说,更有可能威胁国祚的长久安稳。比如契丹人创立的辽就因为创始人阿保机没能调和好皇后叙律平和太子耶律倍的关系,导致后者叛逃去了宋国。为后来一连串的政治内耗,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而本应吸收继承人问题教训的努尔哈赤就又一次犯了这个错误。努尔哈赤当然知道自己的后金汗位的价值。作为一个开国之君,努尔哈赤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然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选拔继承人的手段其实是很有限的,无非是立长、立贤、立功和立爱。
但是这一系列选择在努尔哈赤的执政生涯中,都逐步失败了。
立长就是立嫡长子为接班人的模式,这一条路以太子储英的被处死宣告失败。努尔哈赤25岁起兵造反,早期创业阶段险象环生。史料记载,他经常是手持一把刀,经常遭到追杀,让两个儿子和女儿躲到柜子里或是床底下避免被杀,而他自己带着兄弟们和别人火并,自己的原配妻子也是在这种动荡的生活中病死,前几年“我的男友在创业”那个公众号火爆至极,还不是因为创业者的女人们都有共鸣吗?
本身努尔哈赤对儿子寄予厚望,无奈储英做人太差,除了打仗,毫无政治天赋。最后把努尔哈赤的所有重要大臣几乎都得罪了变,而且是变着法子作死,最终被努尔哈赤弄死。
那么立贤呢?大儿子不行,努尔哈赤有16个儿子,二儿子代善名声很不错,也是军功卓著,掌握着正红和镶红两旗,实力仅次于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对他本身也寄予厚望,可惜这货立案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努尔哈赤最狠有了后妻,虐待前妻子女的情况。努尔哈赤由于亲妈死的早,饱受后妈的虐待,不得不很小就经商谋生,到了18岁作为长子的他,居然去佟家做了上门女婿,带着亲弟弟和老爹分家创业。可以说他这一生这是他的阴影。
后来,有了孙子,努尔哈赤发现代善居然被后妻摆布,虐待自己前妻生的孩子,他恨地把代善叫到跟前,说道:“你也是前妻生的儿子,我对你不好吗?你为何要这样对待你的两个亲身儿子”,因为这件事情,努尔哈赤极度看不起代善,不仅如此,代善居然为了挽救自己的形象,向父亲表达自己改过的决心,居然杀了自己的后妻,这更加激怒了努尔哈赤。
第二,代善这货居然和自己的小妈有不正当关系。不同于汉族,满族当时是接受收继婚制度的,儿子可以娶父亲的小老婆,或者兄弟的未亡人,继承女方的财产,同时还要承担未亡人之前所生子嗣的抚养责任。在民政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是一种应急机制,也是贵族女性安身立命的法子。阿巴亥虽然深得努尔哈赤喜爱,但是也知道自己地位不高,努尔哈赤已经60岁了,她也得给自己找个下家,毕竟几个孩子都太小。于是,仗着自己的姿色,就给代善和皇太极送吃的,熟读汉书的皇太极非常厌恶这种勾引,就拒绝了(有人说他还告密了,有争议),而代善却接受了,还在得胜归来后,收了自己后妈的一块蓝色的布匹,据说他们还多次晚上出去私会。
努尔哈赤很快知道了这桩往事,倒是大气地说道:“我当年就说过,我要是死了,阿巴亥和她的孩子都交给代善照顾”,算是被绿了之后的自我安慰吧,不过从他提高告密者的地位来看,他显然不太高兴,并且以偷窃这样的罪名,贬阿巴亥为庶民,阿巴亥就带着两个孩子去了农村(大儿子阿济格已经成年,在努尔哈赤身边听差)。但故事没有完,一年后,也许是因为思念,也许是因为后悔,居然把阿巴亥找了回来。
立贤、立长没有机会了,那就立功吧。结果后金所有的阿哥贝勒们大都军功卓著,军功最突出的几个,除了储英、就是代善、另外就是皇太极和莽古尔泰,皇太极待会说,莽古尔泰嗜杀成性,当年也是为了邀宠,尽然杀了自己的母亲。
![](https://img.haomeiwen.com/i661836/44fed0d73b57abcf.jpeg)
而皇太极最大的问题是,他的出生很一般,而军功和才能有没有到可以压倒一切的情况。他妈妈孟古哲哲是女真三大势力海西女真叶赫那拉氏族的小公主。当年因为政治联姻的需要,被哥哥嫁给了努尔哈赤,但是她的婚姻并没有带来和平,因为她出嫁后,没几个月,努尔哈赤就和她哥哥开战了(妹夫挑起来的),到死的时候,她思念母亲,希望能见亲妈最后一面,努尔哈赤比较痛心,就派人去敌对势力海西女真,希望接丈母娘过来,结果被妹夫拒绝,就这样哲哲到死也没能见到最后一面。努尔哈赤一生对此极为愧疚,导致他培养了出生背景并不突出的皇太极,但是也培育了他的野心。
总之,这几个有功劳的儿子和侄子,都得到了晋升,进而形成了四大贝勒的格局,因此想从里面提拔一个何其困难。因为无论提拔谁,另外三个人都不会满意。
立贤不成,那最后只剩下立爱这条路了,自古以来立爱这条路基本上都是昏君才走的路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难,很有挑战性,很多明君也想试一试,但是现实中很少有人成功过。关键是死后安排的得足够好,否则遗患无穷。
成吉思汗喜爱他的小儿子托雷,但是他也知道托雷不适合做大汗,年轻,军功不突出,因此就把蒙古主力十多万军队留给了托雷,并把蒙古祖业给了小儿子,让他管理蒙古传统的领地。把大汗的位置给了三儿子窝阔台,外加4000骑兵。这个遗嘱被历史学家评为史上最扯的遗嘱,因为为后续的蒙古帝国四分五裂埋下隐患。窝阔台由于无力挑战托雷,虽为大汗,但是一辈子也没有办法杀掉这个弟弟,只能不断外扩江山,却无法有效经营,主要就是后院始终是一个威胁。后来蒙古分成了四个国家,而托雷的后人忽必烈站稳了皇位,这就是后话了。
努尔哈赤不知道是不是老糊涂了,还是真的被阿巴亥迷惑,他居然决定立爱。他想立多尔衮或者多铎,也就是他和阿巴亥的两个小儿子(多尔衮15岁,刚刚成年,多铎10岁,就一屁孩)中的一个为大汗,让代善辅国(你不是和小妈关系好吗,就让你来照顾弟弟们吧)。
他很清楚这几个孩子都没有统治力,要想让他们接班,只能增加他们的实力。于是,我们看到了努尔哈赤依托八旗制度,所做的这样的安排。
这是努尔哈赤时期的八旗实力分布
正黄(45牛录)和镶黄(20牛录):努尔哈赤
正白旗(25牛录): 皇太极
镶白旗(15牛录):诸英之子杜度
正红旗(25牛录):代善
镶红旗(26牛录);代善长子岳托
正蓝旗(21牛录):莽古尔泰
镶蓝旗(33牛录):阿敏
我们可以看到,努尔哈赤亲卫队实力最强,后来做了皇帝的皇太极并不强大,杜度兄弟是被处死的太子储英的儿子,阿敏是他造反被杀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这个全面谱系可以看出,这个合伙人满八旗是以爱新觉罗家族的贵族班子组成的,是整个国家的权力中心。
努尔哈赤为了让小儿子接班,做了这样的设计。努尔哈赤晚年将亲统的两黄旗的大部分授于阿巴亥的三个幼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牛录,其余自己统帅做亲军,但他有个明确的指示就是: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领正黄旗,将来自己死后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但另赐一旗给多尔衮.努尔哈赤去世前不久已经把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准备镶白旗给多尔衮.但还来不及做安排就去世了.有的史学家认为这等于是明确立多尔衮作继承人的公开宣示.因为这种分配方案使得同母三兄弟的军事力量占有很大的优势,没有一个其他兄弟可以与他们相比,但反之,这也使得努尔哈赤其他的儿子们团结起来抗衡三兄弟.
但是为什么努尔哈赤的立爱的这个安排最后没有成功呢?
首先,实力强大,但是远未达到可以一统全局的局面。
皇太极为代表的战功派贝勒们,不会接受父亲的这个安排,大家实力虽然不如大股东大,但是联合二股东、三股东以后,实力是是超过三兄弟的。最大的优势不明显。而从人的执政能力来看,皇太极、代善都是壮年,无论经验,还是功劳都远在三兄弟之上。靠妈妈的子宫建立的权威难以服众。
另外,努尔哈赤除了自己两大旗的旧臣听话外,其它大臣因为没有从这个分配中获得利益,三兄弟根本没有得到朝堂上的政治支持。
其次,皇太极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模式,为继承困局找到了出路。由于所有的册立模式都失败了,皇太极明白大家都不愿意接受父亲死前的安排,但是为了避免大家互相大战,皇太极提出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因此提出“努尔哈赤提议八贝勒联合执政”的模式,这个肯定是假话,但是确实是当时大家都需要的假话。皇太极肯定也不喜欢这个制度,但是这是当时最现实的局面。
实力和资历都够的代善为什么不自己强上,而且阿巴亥还愿意投靠自己,还不是因为他自己也知道他也坐不稳大汗的位置。因为大家力量都太分散,谁也不能独自称王。在皇太极的方案中,他扮演了背锅侠的形象,勉为其难地继承了一个弱势的汗王,一副你们都欺负我,让我做大汗的样子。而努尔哈赤和阿巴亥所生的三兄弟也没有被处死,他们的权力还是他们的,只是他们的监护人变成了皇太极(间接控制了努尔哈赤的两黄旗)。然后皇太极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一起南面面端坐,意为平起平坐,处理内政外交事务。但是谁都知道,互联网公司的联席CEO最后必然是暂时的,皇太极后来采取的手段,表明了他要统一权力的野心,以及整合后金力量,问鼎中原的梦想,但是这是后话。
第三,阿巴亥被逼死了。阿巴亥本身是努尔哈赤安排中的重要一环。结果,打蛇打七寸,自己死的第二天,阿巴亥就被杀了,而且给的理由是少数民族政权经常干的殉葬。这使得三兄弟没有了母亲,也导致可以整合三兄弟力量的代理人死掉了。阿济格孤掌难鸣,而多铎和多尔衮又都在皇太极手里,以及无力回天了。
努尔哈赤的立爱计划就这样破产了,而且给后金前期带来了不少困难。最大的困难,皇太极不得不花了10年时间,剪除各个贝勒的军权,巩固皇权。
首先,皇太极以阿济格不经同意给多尔衮找对象为由,将它的军权给了多尔衮。然后宣布,把自己的正白旗和刚刚夺取的镶白旗变成正黄旗、以及镶黄旗(由皇太极长子豪格统领),父亲的人,我用不了,那我就换个名字吧。原先努尔哈赤时代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则变成了正白旗和镶白旗,分别由多铎和多尔衮两个少年来统领。其次,诬陷莽古尔泰及其兄弟姐们,把正蓝旗搞到手。又把不听话的阿敏弄死,换成自己的死党济尔哈朗。这样5旗在手,实力变成了第一。最后,不断打压代善,眼见大势已去的代善只好不断检讨自己不好,并且成了第一个劝皇太极登基做皇帝的贵胄。
这些因为皇太极控权死亡的人,很多都是无辜的,皇太极固然残忍,但是最残忍的其实是努尔哈赤,是他的错误安排,导致了权力的游戏下,没有片瓦能够保存。
但是,你以为皇太极的传位就一定顺利吗?做了皇帝的皇太极,并不能顺利完成权力交接。努尔哈赤遗留下来的政治问题,并没有全部被解决。
皇太极虽然拥有大宝,但是却在处置多尔衮的问题上,非常无奈。一方面要照顾好形象,自己不能对他们几个兄弟怎么样,而且要征伐蒙古和大明,还需要战斗力最强的多尔衮和多铎背后的正白旗、镶白旗的力量,而且多尔衮貌似对自己很忠诚,这个少年这些年从未表现出任何恨自己,为母报仇的意思。17岁时甚至为自己找到了中原的传国玉玺,有从龙之功。多尔衮还很有才能,在军中人望极高,基本上蒙古是他和豪格打下来的,而朝鲜没有多尔衮三兄弟是不可能被降服的,说多尔衮是天纵英才应该不为过。而多尔衮的弟弟多铎更是被视为战神,虽然现在还不怎么出彩,但是武勇不再自己的爱将鳌拜之下。
在干掉其它对手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剪除多尔衮,自己就因为爱人海蓝珠(孝庄太后的姐姐,皇太极娶了孝庄的姐姐和姑姑,还有孝庄本人,主要是为了巩固满蒙同盟)的病逝,伤心欲绝,身体很快衰败,52岁时暴毙而亡(努尔哈赤家族的老毛病,为情所困)。他死后,八旗制度再次成为谁来继承大统的最大变数。
这个时期的八旗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皇太极的努力,皇太极和豪格掌握的力量已经是最大的,但是说绝对统治,还远远达不到。
于是神奇的一幕发生了,按理说皇太极做了皇帝,本应该由长子豪格继承皇位才是,当时在世的代善、济尔哈朗,包括索尼(后来辅佐了顺治、康熙)、鳌拜等重臣,都一一表示会拥立豪格,这个时候,伪装了多年的多尔衮、阿济格、多铎出现在朝堂上,上演了属于努尔哈赤家族的王子复仇记,每每看到这里,我都会拍案叫绝!
多铎等人说了什么已经无从查询,他们只想把多尔衮附上皇帝的宝座。于是双方几乎就要在朝堂上就地厮杀起来。这个时候,济尔哈朗不知道是从那里想出的主意,说既然大家不同意豪格,那就从皇太极的其它儿子里选一个吧。这个提议,基本上证明了皇太极统治集团对豪格的抛弃。他们内部分化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661836/64d19e22e3127d69.jpeg)
我认为是多尔衮从大局出发,不想火并,但是为了最大的利益,和济尔哈朗做了交易。他们选择了孝庄太后的儿子,当时只有六岁的顺治继承皇位。年龄小,好控制。实力不强的济尔哈朗居然成了第一摄政王,他不是皇太极派系的核心,注定撬动不了这些人,但是因为他是皇太极派继续获取权力的唯一的希望,他的个人利益因为这种安排得到了最大化(说不好听点,济尔哈朗被多尔衮分化出去了),成为一个中间派,而第二执政王则是多尔衮。
这个新班子实际上是控制在多尔衮手中,多尔衮此后和皇帝几乎没有区别,不久多尔衮就找到理由罢免了豪格的军权。这个时候,大家可以看到,正黄旗(顺治,被多尔衮代持),豪格的镶黄旗被多尔衮串夺,正白旗、镶白旗都在三兄弟手里,而其它几旗都被皇太极之前削弱的不行,黄太极苦苦追求的局面,最后被多尔衮拿到手里了。
于是将八旗控制在手中的多尔衮,拥有了无上的权力和力量,接着开始了他统一中原的历史进程。功绩之高,以至于乾隆帝说他是大清最大的功臣。
不过,他终其一生,也没能坐上皇帝的宝座。努尔哈赤的遗愿没有实现。我分析过原因,一方面是多尔衮意外死亡,39岁就摔马而死,加上没有儿子,后期和哥哥阿济格矛盾尖锐,无力串位,另一方面,就是孝庄、顺治政治天赋确实高,加上隐忍的好,让多尔衮挑不出毛病,传说他还和孝庄有一腿,我认为是假的。
说实话,他离做皇帝真的就只有一步之遥了,《资治通鉴》里头至少有一百种方法帮助他称帝,熟读汉家典集的他怎么可能不知道,但是他就是没有迈出这一步。找个浪漫的说法吧,也许他从孝庄的眼睛里,看到了阿巴亥为了保护儿子们时的神情吧。
多尔衮死后,被追封为清成宗。不过,他的封号只给了两个月,活在多尔衮阴影里的顺治很快就对多尔衮统治集团反攻倒算,最终顺治帝将多尔衮的正白旗和镶黄旗全部拿到手里,至此八旗制度分裂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拥有绝对实力,并成为了后来清帝们的皇家拱卫力量,这些前人的努力,最终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政局稳定奠定了基础。在这个前提下,后来的秘密立储制度才有存在的基础,否则换谁上来都无法顺利接班。
努尔哈赤的错误就是一个经典的继承安排错误,而努尔哈赤家族几代男人女人们的奋斗、挣扎,为矫正和探索出最合适的继承制度找到了出路,当然也付出惨重的代价。
今天我们的企业主都要面临着接班人问题,该怎么办?
我觉得努尔哈赤给了至少三个启示:
1、继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公司延续和发展的重大阶段,应该慎重和全局规划,不要想当然和感情用事。
2、实力永远是继承人最可靠的武器,这个实力可以来源于国家暴力的支持(法律),也可以来源于公司元老的强力的支撑,所以选择候选人,要充分评估自己的后继者是否真的具备这个能力,如果不够,应该给予历练和授权的机会。
最后,抛开继承的话题,聊两句我对清初这几个男人的争斗和遗憾的评论吧。
说实话,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非常像,他们都是没妈的孩子,很早就失去了母爱,后来天下给了一个有妈妈,却非常不孝顺的孩子顺治手上,真是有意思啊。
他们都是在这个人世间挣扎的成长,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不公,可是他们没有怨天尤人,他们在无尽的政治斗争飞速成长,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出生入死,谱写了自己人生传奇,也许人生没有什么对和错,唯有努力向前一途罢了,为什么喜欢开国的历史,不就是因为从字里行间里,除了读出了善恶、智慧、愚蠢,也读出了“君子当自强不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