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家人商量孩子未来的教育问题出现了分歧,梳理记录一下。
一、发展方向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问题。
我的主张是开放、不预设限制,尽最大努力帮助和满足孩子,能出省出省,能出国出国。家人的意见是最好待在省内,底线是国内。
我向家人解释我的主张是在家庭能力范围内在孩子的能力达到的情况下,尽量把孩子往外推,尽量让孩子接触更多的东西,让孩子有更多的可能性。
家人反复给我强调:一是孩子出去了,要见一面也像见我一样困难,还是在身边好。二是出国需要一大笔费用,负担太大。三是现在国内都不错,不一定比国外差。
二、读书是普通学校还是好学校的问题。
我主张读能力范围能读的最好学校,家人认为按学区读就行。
我以侄女为例,侄女就读成都嘉祥学校,高中毕业,同学中一般的也是川大,大部分是清华、北大、浙大等,也有美国加州大学、哈佛大学,这样的同学和经历自然与普通高中毕业是不一样的。
家人讲侄女就读香港科技大学,要花很多钱(我哥准备200万),就我哥家条件还不错,现在都需要卖房给侄女准备学费。讲我承担不起孩子的学费。我告诉家人不能因为从现在的角度看我负担不起十年后的学费,我就不往这个方向努力!况且怎么就知道十年后的我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呢?
三、家庭理念的一致性问题。
我尝试让家人支持我的理念,有机会就往这方面引导。最近这次我有提到读好学校和读普通学校层次是不一样的。我家人就怼我,你谁谁也经常这么讲,结果怎么样呢?(我家族有一位非常厉害的姐姐,因为面对压力没有处理好,患病了,她的母亲家有遗传史)
我告诉家人除客观原因外,姐和哥家还有本质区别。我姐家只是把我姐当成炫耀的资本,其实我姐家对“层次”理解是有误的,姐读书我姐家根本没有出钱,这些钱都是由有钱亲戚出的,真正让姐家出钱时,我姐父母其实是不情愿的。这也是我姐最后出问题原因之一,她家对她不是正真的理解、支持和包容。
我哥家孩子教育是一家共同的选择和决定,侄女愿意、努力,我哥嫂全力支持、配合,一家人同心同力,我侄女一直都处在探索个人能力的上限中。
我也想我的孩子像我侄女一样,探索自己的能力上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