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新单位后,大大小小的活动参加了几个,除纯属娱乐的节目主持以外,不论是演讲,还是讲座,还是讲课,甚至是发言,我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紧张。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是自己学业不精,底气不足,这当然是主要的。
其次,我知道自己是一个另类——在正常人群中做一个另类,你应该能想象得到其中的压力之大。
这紧张和场面大小没有什么关系。去参加市里举行的演讲比赛,人虽不多,各路精英云集,场面对于我来说是大的。但是,我的紧张还是来源于我是一个另类。
在学校里举行小范围的讲座,加上今天共两次。
第一次讲座是关于朗读的。那时我初来乍到,校长让开讲座我就开了。因为朗读是每位教师都接触过的,而且确实认为该补补课,老师们虽有不大专注者,但大多数很热心,且讲座后反应有收获。惜乎,领导前半节讲事,我只有二十分钟的时间。
这次讲座是关于整本书共读的,因为这个大家特别陌生,我讲一个东西时又主张系统化、从根本说起——而这样讲是很枯燥、很另类的,所以一开始我就不愿答应讲。
校长不在,教务主任支持。
简单寒暄后,我说我尽量控制在二十分钟之内,后面有叫好声,我内心嘿然而笑。
我讲阅读的意义,讲阅读的分类,重点讲阅读的步骤……是的,是有人边听边记,真把我当棵葱了,但也有老师仅仅是应付,或仅仅为了评判讲得好不好,而在坚持着。其间有一尚未毕业的代课老师,也许是惯常表情,我却解读成了一脸的不耐烦。[em]e113[/em]
是的,我觉得自己是个另类,所以一直紧张着,脸厚如我,竟然有些许口吃。
我的紧张是有缘由的,老师都不读书的大环境下,我们的老师也少读书,即便读也不过是小说、《读者》之流,我没有权利要求我们的老师爱学习——我在其中是另类;老师学和不学,从各方面来说都没多大“意义”,学习对于老师来说,是回报特别低,特别不划算的一项活动——我每天坚持读书是另类;我非名家大腕,听我坐讲台上,除了能心态好到像看戏者,是让人不舒服的——粗浅如我却开讲座,是另类……
所以,我紧张着,我紧张着逃离。
简单梳理下阅读:
阅读从阅读对象上分为两种:文学性阅读和实用性阅读,两者有着不同的阅读意义。
儿童的文学性阅读的意义在于其情感熏陶和人格培养,这和文学性书籍的特征有关。文学性书籍最大的特征在于其审美性,审美性的主要方面在于其情感性。这情感性的把握过程中肯定会关注到表现,但主要意义不在学习表达,而在于情感熏陶。情感熏陶的过程中,由于儿童对书中主人公的角色认同,他们会开始反照自己,反思自己存在的意义,不断深化自身,最终告别平庸,不断追求卓越,进入哲思境界。
实用性书籍都快成贬义词了,贬低其功利。却不知实用性书籍才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无时无刻关系到我们工作生活质量。也许不用讲这些,只需抬出一个名词就能吓人了——这类书籍有个名称叫“理论书籍”。对不起,不讨论这个了,大多数人不懂,也不愿懂。
儿童阅读,乃至不少成人阅读,多不过看热闹而已,仅仅关注故事情节。这很粗浅,但这粗浅是阅读的基础,要教会学生把握文本内容,从内容公式、从文本目录、从阅读方法。
在这一层次上,要直面经典文本的生命命题,为学生开眼。比如生命意识的觉醒,个人意识的觉醒,社会意识的觉醒,性别意识的觉醒,哲学意识的觉醒……
当然,捎带的,深度阅读中,引领孩子关注到文学性表现方式的不同,肯定会反哺儿童的表达能力,但这绝对不是整本书阅读的初衷。你开展整本书阅读若仅仅是为了语文分数,对不起,那时南辕北辙——虽然成功的整本书共读必然会提高孩子们的学业成绩,但那是额外的奖赏。
领导不学习,却让老师去学习,很可笑;老师不学习,却让学生去学习,很可笑;大家不学习,我却做讲座,又没有报酬,我又不准备成名,更可笑——我只能紧张着了……
别了,讲座。
“来学而不往教”,为了教育起码的尊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