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发生的“空姐滴滴打车遇害案”令人扼腕惋惜的同时,也使得滴滴平台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全文共1602字,消化约6分钟。
![](https://img.haomeiwen.com/i6319693/2d0cc60e3f10a0db.jpg)
之后的几天,各大新闻App又陆续爆出了多起滴滴的负面事件。一时间,滴滴成为了众矢之的,颇有一股“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的架势,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滴滴刚出现时的场景……
起初的滴滴,先是推出了出租车业务,然后又陆续诞生了专业、快车、顺风车等分类。这在当时那个下雨、下雪根本打不到车的年代,无疑是雪中送炭。
再加上市场推广做的比较好,乘客的可选择类型也变得更多,所以让滴滴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迅速瓜分了国内的打车市场。它的成功经验总结和归纳起来,原因或许有三点:
1. 解决用户痛点
以前出行想要打车就只能去路边“招手”,天气情况较差的时候,打车更是无比艰难,乘客等得非常辛苦。而滴滴的出现则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手机在线选好起点和终点,等待出租车师傅接单再上车即可,这让不管屋外酷暑严寒,不出门就能打到车的小伙伴们出行体验简直不能更爽~
2. 平台推广手段
滴滴平台在推广期的优惠力度是非常大的,只要下载App,系统就会送给用户打车券和打折优惠,这让使用滴滴平台打车的费用比路边招手便宜很多,对于乘客来说,相同出行类别下,出行费用的降低当然是一个诱人的因素。
3. 供给奖励机制
司机跑完单会有额外的补贴,完成指定的订单量还会有额外奖励。
这些不仅能直观提高司机的收入,对于司机职业本身而言,奖励机制也使得原本相对枯燥的工作模式逐渐形成了一种工作游戏化的体验(目标任务 → 设定限制 → 即时奖励),这些都使得司机们更愿意通过滴滴平台进行抢单和接单。
以上三个关于滴滴成功的原因,有两点都涉及到了一个概念,即滴滴平台对用户的奖励机制。
奖励机制( Incentive Mechanism ),官方解释为: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它是企业将远大理想转化为具体事实的连接手段。把这个原理套用到平台上也是一样。
比如近年来非常火爆的各大外卖平台、票价售卖平台,前期做推广的时候,通常采用的营销手段也都是增加相应的奖励机制。
奖励机制会为受众提供某种预期。
鼓励和承认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的东西,更是培养用户忠诚度的一个重要环节,利用好这个环节会对平台、企业甚至产品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优秀员工的股权期权、年终奖、虚拟货币等奖励的发放,都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即受到奖励的事会做的更好,这样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每个人的工作都会干得更努力更漂亮。
然而奖励机制在实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需要承担的风险和弊端也是巨大的。
一个平台采用了这种奖励制度,就容易让用户对平台产生一种走“低价、亲民”路线的印象,久而久之,吸引来的受众人群也更多的集中在消费水平更低,更关心价格、热衷于领取优惠的范围内,这类用户如果享受不到持续的优惠,就有可能选择其他更优惠的平台,他们的品牌忠诚度是较低的,想要培养他们的用户粘性就需要持久的奖励机制,所以频繁变动的随意性政策也是不可取的。
还是拿滴滴为例。
为什么现在滴滴的用户少了这么多呢?首先是乘客的优惠基本没有了,并且在高峰时段还需要额外支付费用(这比直接走到路边打车还要贵);其次,司机的补贴也没有了,同时司机还需要给滴滴平台缴纳“份子钱”,这使得乘客和司机在平台上的使用变得对立——乘客不想额外加价去发起订单,而司机就等着有了加价合适的单子再接单(否则缴纳了平台收取的费用对司机来说非常不划算)。
对比滴滴早期吸引人的奖励机制,二者之间的差别极大,用户的流失也就成了必然。而真正点燃滴滴信用危机的,是糟糕的售后服务体验:信用积分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以及遇到问题进行投诉后客服并不能帮你解决问题。直到这次空姐遇害案发生,才把滴滴逼的不能不整改。然而对于滴滴来说,整改是被动进行的,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有深刻地意识到问题出在哪儿。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滴滴作为一个前期非常成功的产品,过快的发展速度使得选择性忽视了“隐患”,直到问题爆发,再到现在的负面新闻铺天盖地,莫说咎由自取,其中的经验其实是可以引以为鉴的。
产品的发展历程,也可同样看做公司或者行业的,前期的奖励制度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但是之后呢?刘强东和董明珠在媒体面前,都曾许下过对员工的承诺,但是当他们真正有能力去兑现诺言的时候,他们又会怎么做呢?
信用,乃为人之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如有问题,欢迎在官方微信公众号留言,微信公众号搜索“外包大师”点击关注即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