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悲伤的力量》,关于“如果自己的生命剩余时间不多”的话题,我经历了两种心态的转变。
第一种心态,源于一个姐姐患神经官能退化症的故事。来访者和姐姐关系亲密,姐姐剩余生命约四年。这位来访者难以承受眼看姐姐生命逝去却无能为力的感受。
看完这个故事,我想,如果自己的生命只剩四年,我会列出最想做的、最珍爱的事,努力每一天都给自己最爱的人产生美好的回忆。
后来,看到“面临自己死亡”的章节,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这个章节的来访者都身患绝症,已知自己所剩时日无多。作者与来访者的谈话中,充满了来访者对生存的渴望以及对自己离世后的担忧。
我忽然觉得,如果自己时间所剩无几,大概会被巨大的恐惧吞噬。
我在想自己心态为什么会有不同。
第一个故事,是身患绝症之人的亲人所面临的痛苦。我感受到这种痛苦,所以,在把自己代入“绝症”状况时,我在想象中更在乎亲人的感受,我希望自己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让他们不那么难过,让他们情绪上能更好地度过这种事件。
但此时我并没有想过真正的当事人会是什么感受。
读第二类故事章节时,一字一句我都能体会到身处绝症状况时,当事人的困惑、担忧,以及本能地对生存的渴望。我体会到,他们自己有巨大的情绪问题要处理,若要顾及周围他们爱的人和爱他们的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若自己面临相似状况,大概无法洒脱地做到“积极”。
两种心态的转变,给我的冲击挺大。
两类故事,我都体会到了深刻的“代入感”。
只不过,第一个故事中,看似把自己代入“绝症”状况,其实还是站在旁观者角度做评价。类似于在生活中看到别人状况不佳,自己会在心里嘀咕,如果是我,一定会怎样怎样做得更好。
第二类故事,则把自己真正代入当事人的感受,明白了他们内心承受的压力,并非想当然那么简单。
所以啊,没有经历过别人经历的事,不要轻易评价和“指导”,因为,没有经历则无权发言。
回想起去年,公公因肺部拍片有结节,等待确诊前一直忧心忡忡,精神都快垮了,我在当时的安慰语——“没事的,确认后再应对,不要过早自己吓自己”,以及确诊无事后的告诫语——“没确诊前不能自己先精神垮掉,无论怎样要有积极的心态”,现在看来都是很混账的话。
我没经历过,又怎么能体会老人心中的煎熬?
想了这么多,不禁又回到那个问题:如果知道自己所剩时间不多,到底该怎么办?
我不知道。
但是想起一句话,大概是一行禅师所言: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到。
所以,早上醒来时,感恩自己又多拥有了一天,把每一天都当做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天。
这样,每一天都格外珍贵,每一天都会被好好对待。大概真到了那一刻,才会少些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