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轼的赣州梦

苏轼的赣州梦

作者: 沐芝阳 | 来源:发表于2019-12-16 18:19 被阅读0次
    一、梦的缘起: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流落涕横斜。

    庆历六年(1046),苏轼的父亲苏洵赴京参加制科考试,落第后心若怅然,南游以畅心境。庆历七年,“下山复南迈,不知已南虔”。在虔州,苏洵在钟棐和钟槩兄弟的陪同下,“同登马祖岩,入天竺观,观乐天墨迹”。当时,苏洵还没有出名,但钟氏兄弟却以礼相待,这让苏洵十分感动,引为知己。

    “乐天墨迹”是天竺寺里的一座诗碑。早在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虔州天竺寺建成,寺僧韬光自钱塘天竺来此驻锡。好友白居易写诗相赠:“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发见,上界钟清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韬光得诗后,请人凿成诗碑,作为镇寺之宝。唐以降宋,“乐天墨迹”依然笔势奇逸。苏洵回家后,对苏轼兄弟提及墨迹如新的诗碑。无疑,诗碑上禅意回绕的乐天诗,在二苏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8年后,绍圣元年(1094年),59岁的苏轼途径虔州,天竺寺有如一位故友,静静的在等候他的寻访。遗憾的是,墨迹如新的诗碑早已不在,苏轼所见的只存石刻。真迹淹没,不胜惋惜的苏轼在石刻上复书《赠韬光禅师》。见天竺寺呈衰败之势,触景伤情的苏轼想到自己天涯流落的辛酸,遂题诗一首《天竺寺并引》,以怅人生的梦寐沧桑。

    天竺寺(并引)

    予年十二,先君自虔州归,为予言:“近城山中天竺寺,有乐天亲书诗云: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清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笔势奇逸,墨迹如新。”今四十七年矣。予来访之,则诗已亡,有刻石存耳,感涕不已,而作是诗:

    香山居士留遗迹,天竺禅师有故家。

    空咏连珠吟叠壁,已亡飞鸟失惊蛇。

    林深野桂寒无子,雨浥山姜病有花。

    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流落涕横斜。

    天竺寺仿佛一个载梦的归宿,苏轼在这里,思考着自己 47 年雪鸿泥爪的人生,有着年少得意、有着官场沉浮,也有着人生如梦的初醒。在天人合一的天竺寺,苏轼不在惆怅岁月的流逝,依恋的却是遗迹故家。

    二、梦的初探:览群山之参差,俯章贡之奔流

    北宋嘉祐年间,虔州知州孔宗翰鉴于“江水坏城,改甃以石,并建台城上”。台建成后,孔宗翰登台游玩,“虔州八景”尽收眼底,故取名“八境台”,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八景”。孔宗翰调离虔州时,请丹青妙手将八境台上看到的楼观台榭绘制成图,名为“虔州八境图”,留作纪念。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苏轼和孔宗翰在密州超然台上欢饮达旦。孔宗翰倾慕苏轼的文才,请他在虔州八境图上题诗,但不知何故,当时苏轼只赋了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而没有在虔州八境图上题诗。元丰元年(1078)二月,苏轼在彭城遇见赴陕州任的孔宗翰, 苏轼赋《送孔郎中赴陕郊》为其送行。当时,苏轼满足了孔宗翰二年前提出的请求,作《虔州八境图八首》。苏轼题诗时虽没有到过虔州,却根据图画,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想象,来描绘虔州的美景。

    《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

    苏  轼

    《虔州八境图》者,太守孔君之所作也。君既作石城,即其城上楼观台榭之所见而作是图也。东望七闽,南望五岭。览群山之参差,俯章贡之奔流。云烟出没,草木蕃丽。邑屋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观此图也,可以茫然而思,粲然而笑,嘅然而叹矣。

    石  楼

    坐看奔湍绕石楼,使君高会百无忧。

    三犀窃鄙秦太守,八咏聊同沈隐侯。

    注:1、石楼在赣州城北六里处,其时系赣州一别致景点。“石楼”系一石,高高耸立,如一楼房峻立,傍有七室相通,因而得名。

    2、使君:指孔宗翰。三犀窃鄙秦太守:“窃鄙”疑系“窃比”之误。“窃比我与老彭”。此句用李冰作石犀以镇压水妖的典故,苏东坡将秦代太守李冰治水的功绩,来比拟孔宗翰用石城以防赣水浸入赣州城的功绩。李冰,战国秦昭王时为蜀郡太守,凿漓堆,避沫水害,分岷江为内外二支,修堤作堰,即今四川成都的都江堰,以清除水患。

    章贡台

    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

    倦客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长安。

    注:章贡台在赣州城东旁。东晋永和五年(349),赣州太守高琰在章江、贡江之间筑城,建章贡台,江水绕台而过,似迂回往复。宋嘉祐年间,赣州知军赵抃就野月、野景二亭旧址重建,自为记。

    白鹊楼

    白鹊楼前翠作堆,萦云岭路若为开。

    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注:白鹊楼在八境台北,据说常有白鹊栖于楼顶而得名。

    皂盖楼(螺亭)

    朱楼深处日微明,皂盖归时酒半醒。

    薄雾渔樵人去尽,碧溪青嶂绕螺亭。

    注:1、螺亭即螺亭石,在赣州城东七十里处。《环宇记》载,从前有一贫女,捡田螺为生,一夕宿于江边亭子里,忽见众螺张口嘬其肉,贫女死,因葬水旁,其墓化为巨石,名螺亭石。

    2、首句后的“皂盖”,指皂盖楼,在赣州府衙后的翠玉楼左,系当时存放谷物的官仓。皂盖:旧时黑色的车盖,其形如伞,为太守服用,出行时有人打着。

    马祖岩(丛林佛寺)

    使君那暇日参禅,一望丛林一怅然。

    成佛莫教灵运后,著鞭从使祖生先。

    注:1、从林佛寺,在水东。    2、“成佛”句:谓如果想成佛,还是让谢灵运在先。

    3、“着鞭”句:用晋代刘琨与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这句诗是苏东坡自况。

    尘外亭

    却从尘外望尘中,无限楼台烟雨蒙。

    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寻孤塔认西东。

    注:1、尘外亭在赣州水东马祖岩顶。马祖岩因唐代著名高僧马祖道一(佛家弟子称他为马祖)驻此而得名。登马祖岩山顶佛日峰,俯视赣州全城,楼台若林,章江如练。山上古木参天,又有寺院,似脱“红尘”而入“仙境”,居云端而观人间,故有尘外亭、云端亭、驹岩亭、一憩亭、吸江亭等五亭供游人息足赏景。如烟雨空蒙中站在此亭,俯瞰赣州,可见楼台缥缈,恍如身在尘环之外,因名其亭曰“尘外亭”。

    郁孤台

    云烟缥缈郁孤台,积翠浮空雨半开。

    想见之罘观海市,绛宫明灭是蓬莱。

    注:郁孤台,在赣州市章贡区城内贺兰山上。因其隆阜孤峙,故名。

    上洛山

    回峰乱嶂郁参差,云外高人世得知。

    谁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

    注:上洛山在赣州兴国境内。古时据说山上有木客。木客本是传说中为秦始皇造房而死的伐木工,常幻化成人下山到民间饮酒,通人语,亦会赋诗。

     

    三、梦的实现: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

    绍圣元年(1094),因“所作词令,以为讥斥先朝”而被“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赴贬所途中,苏轼坐船溯赣江而上,过十八滩,八月“在虔州出陆”。受知州黃元翁的邀请,苏轼停留虔州月余,九月经南安军过大庾岭出赣州地界。

    在赣州,苏轼一路慕名交往乡贤士绅,领略风土人情;一路在友人陪同下偕游唱和,尽览美景佳胜。“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景色秀丽的赣州,让苏轼暂时消除了谪迁流离之苦,享受短暂的世外桃园之乐。

    八月十九日,苏轼父子在黄元翁等官僚士子的陪同下游览八境台。登台亲莅其境,苏轼遍览虔州的旖旎风光。“应虔州士大夫之请,苏轼书旧作《虔州八境图》八首”。同时,苏轼深感前诗未能道其万一,遂补作《虔州八境图后序》一篇,来对虔州美景进行新的诠释。

    《八境图后序》

    “南康江水,岁岁坏城。孔君宗翰为守,始作石城,至今赖之。轼为胶西守,孔君实见代,临行出八境图,求文与诗以遗南康人,使刻诸石。其后十七年,轼南迁过郡,得遍览所谓八境者,则前诗未能道其万一也。南康士大夫相与请于轼曰:诗文昔尝刻石,或持以去,今亡矣。愿复书而刻之。时孔君既没,不忍违其请。绍圣元年八月十九日。上有楼观台榭。东望七闽,南望五岭,览群山之参差,俯章贡之奔流。乃作诗八首,题于壁上”。

    “当年孔南康,八境罗画屏。东坡题妙句,一一传其名。”从此,八境台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唱和不绝的诗画台,一展时人风骚意气,缅怀古今风物流年。

    一九四年八月,苏轼随黄元翁等名流士子游览郁孤台。登上郁孤台,虔州“五岭之奇观,三山之灵秀”,尽览无余。俯瞰虔州美景,投荒万里的苏轼想着自己放浪岭海之苦楚和生还内地之渺茫,发出无限感伤,一首《过虔州登郁孤台》诗随口而出。苏轼希望自己能早日结束这惨淡漂泊的贬谪生活,遇赦北返与家人团聚。

    过虔州登郁孤台

    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

    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

    丹青未变叶,鳞甲欲生洲。

    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

    烟云侵岭路,草木半炎洲。

    故国千峰处,高台十日留。

    他年三宿处,准拟系以舟。

    注:1、八境见图画:八境台始建于北宋。当时虔州剌史孔宗翰,见江水岁岁环城,故以石筑城,并建楼台于其上,是为八境台。1078年孔宗翰调胶州任职,在彭城见到苏东坡,孔宗翰把当年营造的八境台图拿给苏东坡看,请苏东坡为其题诗。

    2、丹青:树名。又叫华盖树。叶一青一赤,望之斑驳如锦绣,故名。 

    3、鳞甲:这里指秋水因秋风所生的波纹。

    4、炎州:屈原《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后因泛指南海之州为炎州。这里指炎热的赣州。

    5、高台:指郁孤台。他年三宿处:三宿,指三天的路程。这两句诗,苏东坡预料“他年”会遇赦,归途仍会经过赣州。

    四、梦的再现:只有貂裘在,犹堪买钓舟。

    元符三年(1100年),徽宗新立大赦天下,苏轼“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 (1101年)正月,苏轼过南安军至虔州,因“须水度赣”,在虔州又暂留四十余日。

    一一一年二月在虔守霍汉英、监郡许朝奉的陪同下,苏轼旧地重游。重登郁承台,苏轼思绪万千,其中几多艰辛,几多抑郁,均化作《再过虔州登郁孤台和前韵诗》,希望自己能隐居处世,以安晚节。

    再过虔州登郁孤台和前韵

    苏 轼(宋)

    吾生如寄耳,岭海亦闲游。

    赣石三百里,寒江尺五流。

    楚山微有霰,越瘴久无秋。

    望断横云峤,魂飞咤雪洲。

    晓钟时出寺,暮鼓各鸣楼。

    归路述千嶂,劳生阅百州。

    不随猿鹤化,甘作贾胡留。

    只有貂裘在,犹堪买钓舟。

    注:1、岭梅:指苏东坡由庾岭到广东海南岛。2、赣石:指赣江十八滩。寒江:指赣江。

    3、尺五流:形容冬季枯水季节的水浅。      4、横云桥:横亘的高山。

    5、咤雪洲:谓赣石中有滩似小洲。滩石与水相冲击,叱咤怒吼,放出雪花般的水沫。

    6、劳生:辛劳的生活。     

    7、猿鹤化:《抱朴子》载:周穆王南征,一朝尽化,君子化为猿鹤,小人化为沙虫。

    8、甘作贾胡留:经商的胡人,到一处就留住下来。苏东坡连遭谪迁,因谓愿同经商的胡人一般,借以抒发祈求安定的感慨。    9、貂裘:貂鼠皮的皮袄。

    两次游经赣州,苏轼对于人生的感悟发生了改变。一九四年,59 岁的苏轼首过赣州,对于人生,他早就沧桑历尽。又过七年,66 岁的苏轼再经赣州,对于世态,他已是淡然处之。两次暂留赣州,苏轼有着相同的感悟:官宦沉浮已如昨日黄花,友谊至交才能恒古不变。其“凌云健笔意纵横”的诗人气度,却如老树青枝,依然泛郁郁郁葱葱。

    赣州就像苦旅的驿站,温暖了苏轼凄苦的谪途。赣州仿佛载梦的归宿,让苏轼回归安定。

    苏轼漫长的赣州梦是对如画山水的向往,是对田园生活的深爱。同时也是人生如梦的写照,宦海沉浮的归宿。

    有人说赣州温暖了苏轼,让苏轼谪贬的路上不凄苦;有人说苏轼成就了赣州,让赣州的山水有了诗意。

    为纪念苏轼,后人在赣州光孝寺左建东坡祠。

    在赣州一中廉泉边至今还保留着“夜话亭”,亭内刻“苏阳二公夜话图”纪念苏轼与赣州名士阳孝本在廉泉秉烛夜话,促膝谈心的佳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轼的赣州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eid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