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社会热点
人人都有观点,但真相只有一个——关于"后真相"

人人都有观点,但真相只有一个——关于"后真相"

作者: 安遇琪 | 来源:发表于2017-03-07 16:12 被阅读427次

          2016年牛津词典年度英文关键词选择了“后真相”(Post-truth)。根据牛津出版社的解释, “后真相”是指:情绪和个人理念影响公众意见,而事实真相反而无足轻重的氛围。

          《牛津词典》编纂人员表示,2016年“后真相”一词的使用率是2015年的2000%,而这与英国“脱欧”公投,美国总统选举前各种依据不足、片面、有意歪曲事实的消息和观点“满天飞”密不可分。

          今年美国的大选更是一场经典的“后真相时代”选举。双方候选人互相炮轰,揭短抹黑,经常爆出雷人雷语以引起注意,而对美国的前途及政治议题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大多数媒体和民众沉浸在这种戏剧辩论的围观中,除了少数传统媒体还在查证事实,更多的媒体和民众讨论的是两人辩论的表现方式、仪容仪态,治国理政俨然成为娱乐作秀,特朗普当选后,更有媒体称美国选的是网红而不是总统。

          而同样的情况也曾出现在在英国脱欧投票期间,支持脱欧的组织一再宣称“欧盟成员国每周花费3.5亿英镑”,这个并不确切的数字在民众心里产生了极强的锚定效应,并对最终的投票产生了潜在的误导。

          纵观历史发展脉络,我们发现过去诸多重大人类悲剧都裹挟着民众情绪,二战纳粹煽动情绪的“民意”加以利用,文革时期盲目崇拜的“群氓”意识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些事件的历程都满布“后真相”的因子。而在互联网时代的当下,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便捷,且“包装”得更具有迷惑诱导性,“后真相”入侵的态势早就不可阻挡,而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处于媒介环境中的人们似乎并没有察觉。

          当观点先于事实站稳脚跟,真相已被掩盖在这层互联网的帷幔下,人们追求情感激流胜过事实真相,商人和政客们则借机利用网民们无处安放的情感来营销自己的商品和观念,这些单纯而强烈情感的力量当然比现象背后复杂多维的社会现实更富有传播的魔力。

          就拿去年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几件事情来说,在事情还没搞清楚之前,网上的评论“站队”早就呈现一片哗然之势。“德云社”师徒的互撕,你是站在郭德纲的立场认为“徒弟不能忘恩负义”,还是支持曹云金坚持“强者不能仗势欺人”,虽然到现在为止,真相仍然在迷雾之中;明星出轨离婚事件,长期占据微博话题榜首,网友各种“心疼”、气愤、力挺,沸沸扬扬的情绪宣泄俨然一场“话题狂欢”,而当事人却从未公开表态;罗一笑的“卖文救女”让我们慷慨解囊、刷屏救助,而“迟到了的真相”让我们在谴责当事人的欺骗和有关机构的营销之时,是否也应该思考自己当初“情绪先导”。

          “后真相”时代的来临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尤其是新媒体的应用,在信息膨胀言论自由的当下,我们缺的不是内容,而是注意力,因此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受众,引起关注,就蓄意制造热点话题,甚至假新闻,导致近年来的假新闻事件层出不穷,新闻反转剧也频频“打脸”。

          身处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接收的很多,思考得很少,新媒体的言论自由并没有加强每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很容易被影响,但很少去质疑,我们翻越时间和空间的藩篱,让“地球村”变成现实,而就在这虚拟与现实混沌难辨中,我们也迷失在了“他者”所构筑的“情绪场域”中。

           另外,现在很多新闻客户端利用算法技术,根据用户的喜好推送新闻,只呈现用户爱看的新闻,这样久而久之,会使人们的视野狭隘,认知窄化,固化自己的成见。而且现在很多的新闻都在讲故事,特别是一些自媒体公众号,利用公众的情绪和网络上一边倒的舆论写文章,迎合受众的观点,而这些“大V”的表态,会让“沉默的螺旋”机制发生效用,形成表面态势的“舆论”。

           当观点先于事实,理性讨论让位于情感诉求,真相变得不再重要,人们的情绪极易被备有居心者利用摆布,虚假的“舆论洪流”淹没真理的高地,那么整个社会和人类都将面临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危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人都有观点,但真相只有一个——关于"后真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eim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