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还是不快乐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还是不快乐

作者: 铱璱 | 来源:发表于2019-12-11 14:15 被阅读0次

    前几日盘点了一下这一年来读过的书,或为了提升自我或为了逃避现实,林林总总读了144本书,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比起去年的102本书,这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这也意味着我用了更多的时间来逃避这外界的喧嚣。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还是不快乐

    为了自我疗愈,我主动或被动地看了这么多书,可为什么还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附上书目️️↓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还是不快乐

    1.

    每当对生活感到困惑,感到受挫的时候,总会想起曾奇峰老师说过的话:“做咨询,这是对‘怎么办’这类问题的统一回答。

    对曾老师的回答,我是心有戚戚焉:每当生活中有人跟我聊起他们的心理困惑,一顿分析之后,他们也是总爱问:“怎么办?”我从心里也会升起一个声音:去做咨询啊!

    作为心理咨询的受益者,在刚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真是巴不得向每一个人安利心理咨询的好处。然而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其实面对自己的心理困惑,更多人愿意去看书,去学习,而对于真正走进咨询室是踌躇的。

    很多人认为:我只要自己学习了心理学,搞懂了怎么回事,就能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了,就能自我疗愈了。

    然而实际上,这是一个深深的误会:学习,也许是给自己大脑装更多新知识的好方法,但,并不是让自己的心真正发生改变的最佳路径。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还是不快乐

    2.

    学习最简单便捷的方式,首选就是“读书”,这的确也是很多人接触心理学的入门方式。

    最初级的读物是各种打鸡血的励志书,读完最大的感受就是,读的时候振奋人心,读完以后仍然一片茫然,该低落的还低落,该迷糊的还迷糊。道理都是极好的,然而明白了却并没有什么用。

    如果说“鸡汤文”还只是含有心理学皮毛的励志读物,纯心理方面的书籍比之更有力度和价值:很多书能让人恍然大悟,明白了之前鸡汤文里从来不说的东西,看清了很多原来不曾明晰的真相。

    然而,书中的文字毕竟不是写给某一个人的,总有一些个人化的疑问,在字里行间找不到答案,又无法与作者互动更深入交流,留下一堆疑惑发酵。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还是不快乐

    3.

    如果说读书是自我成长的1.0版,那参加心理的学习和培训可以称作2.0版。

    2.0版本的好处有很多,其中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极大保护和满足自己的自恋。

    比如,可以拿证,甚至可以用所学习到的内容“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帮别人“解决”问题。

    然而最大的“问题”是,在这样的“自给自足”中,其实自己的真正需要被看到的那些“盲点”,被屏蔽了。

    “盲点”的存在,根源于在潜意识层面运作的防御机制,防御机制会让我们不自觉地逃避很多感受上的痛苦而形成一种固定的僵化的模式。其中,过多使用理论也是其中的一种。

    学习了很多心理学知识的人们,很容易把理论知识作为一种防御的工具,在感受到威胁和伤害的时候,拿出来分析别人,却极少去分析自己,或者即使分析自己,也限于自己惯有的模式,而看不到更多。

    比如有一位朋友,她学习了心理学,总用其中的理论来批判自己对孩子太过情绪化,自责不已,也许她用理论看到的只是自己情绪化对孩子不好的部分,而没有看到的是自己习惯于自责,用这种自责来减轻自己对孩子发泄情绪的愧疚感。

    仅仅从书中,或者老师的口中的理论来自我剖析,永远得到的只是有限而熟悉的角度,更广阔无垠的潜意识领域,只有陌生的新鲜的眼光能探索到。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还是不快乐

    4.

    除了“盲点”的突破之外,心理咨询与心理学习第二点最大的不同是,它是能够提供一段全新的一对一关系。

    说到底,一切的疗愈都要靠关系。

    如果在生命之初,就有良好的母婴关系,有良好的其他家庭关系,那么这个人很可能拥有健康而富有弹性的人格,让自己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尽情地发挥。

    而这可能是一个理想的状态,现实的情况是我们或多或少都被童年的重要关系所伤,当这种伤害在无意识重复的时候,我们就形成了一些对关系固定的感受,应对关系固定的方法,也深深影响着我们和世界的关系。

    比如当一个孩子习惯了要讨好母亲,看母亲脸色才能够享受到爱抚的时候,他在成年之后,应对世界的方式也是退缩的,讨好的,不敢伸展自己,因为他旧有的关系只教会了他这一种与世界相处的模式,他也以为只有这一种。

    尽管之后可能很多人不需要他讨好,但在他的眼里仍然是需要讨好的,并且用这样的模式去应对。而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中,这些人并不是专业人士,他们并不能清晰地觉察这个人的讨好并反馈给他,反而有可能被他影响得也不知不觉地有一些轻视他,变成需要他去讨好的那一类人。

    于是“讨好”的模式在这个人的生活中就这样凝固住了,这种凝固,并不是靠听几句理论道理可以被软化的。能够让这种凝固状态逐渐软化,甚至改变形状的,只能靠另一段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关系。

    这段关系中的另一方不会在他讨好时无意识接受讨好,而是去看见讨好背后的恐惧,愤怒和无助,能让他感觉到,原来除了讨好,他还能与世界上的其他人建立一种更平等,更轻松更亲近的关系。

    当他逐渐熟悉了这种关系,不知不觉之前僵化的人际模式的壳儿就会慢慢地蜕下。他似乎变得与原来不同了,然而却又很难说这变化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这,便是心理咨询的魅力所在。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还是不快乐

    5.

    然而,心理咨询,对很多人来说,毕竟有一些遥远而神秘。记得我自己第一次约咨询的时候,也是蛮有意思的一段经历。某天,在朋友圈看到了一位咨询师的工作室推广软文,恰逢那时候的我身心俱疲,考虑找个咨询师聊一聊。看着咨询师的照片,竟觉得有几分亲切。便怀着忐忑的心情加了微信,约定了咨询时间,如约而至。

    当我看到咨询师的那一刻,便觉得她的笑容有一种魔力,瞬间融化了我坚硬的外壳。也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心门,释放出了我心里的小怪兽。自此,所有的情绪都有了释放的空间,内心的小孩有了容身之处。

    犹记得咨询师不止一次的问过我,咨询诉求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我希望能有个人,有个安全的空间,允许我做个孩子,不被责骂;允许我心里的孩子逐步成长,不被苛求。”

    之后,当我作为咨询师面对来访者的时候,对于他们的情感需求也有了更精准的把控。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以来,接触了形形色色的来访者,经历了无数次陌生到熟悉的破冰过程。

    作为芸芸心理咨询师队伍中的一员,我想,我们咨询师的出现正是希望能为更多人带来一丝丝温暖和慰藉。

    虽然是一次性或数次的短程咨询,咨询师们却仍能提供启动潜意识工作的契机,让在迷茫中徘徊的人,有机会穿过迷雾和自己相遇。

    对于想要改变,又心有担忧的人来说,不用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无需再用漫长的学习来为自己实施缓慢的“替代性治疗”,迈进一步去尝试,变得更加安全和便捷。

    这也是所有咨询师们的初心:希望更多人通过更低的门槛,更便捷的方式感受到心理咨询,尤其是心理动力取向的咨询烛照心灵之光的力量。

    穿越暗夜的,将不只是你孤身一人,更有我们,为你点亮心灯,护你前行。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还是不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还是不快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elo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