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的时候本来已经报名了贾樟柯的活动,后来因为等待导师探讨论文错过了,成为一件憾事。庆幸的是,自己和这本书相遇,也算是一种神交。
一、自由是一种“元”感受
“自由问题是让人类长久悲观的原因之一,悲观是产生艺术的气氛。悲观让我们务实,善良;悲观让我们充满了创造性。”发觉自己喜欢的电影很多都是描摹这种对自由的追寻,比如《前度》。他们其实不是执着于一个人,而是追寻一种自在能自由掌控的生活,就像一直央求男友的“可不可以带我一起去旅行”的周怡,最后还是一个人去了,妈妈说“去旅行不用别人带,自己去就可以了。”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常思一二的智慧不是每个人都有,不自由的感觉应该是一种“元”感受,哪怕再爱情甜美,人也有一种被压得喘不过气的感觉,巴尔扎克说“拼着一切代价,奔你的前程。”可是呀,我们到底在追逐怎样的人生际遇呢?苍生如雀,人是在一个又一个围城里的,待久了会习惯它的存在,明知道自由不在却不想去尝试着突破,不是察觉不到,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打破平衡。
二、为电影的制作水平感到欣喜的同时,不要让艺术精神衰落
刘恒在谈到鲁迅时说:“鲁迅文章里面无边的黑暗,照亮了我们的黑暗。”当下许多作品是缺乏真诚的,因为“分散的视点”反映的是艺术家缺乏关注,缺乏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凝视,缺乏直面人性。正像作者朋友所说“兵役、劳役,不都是个役?”人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需要我们去不断检视自身,觉察这个时代在发生着什么。没有什么所谓旧电影,在作者看来,“每一部你没有看过的就是新电影。”不要失掉对参差多态的人生的体悟,不要停止对自己的追问,不要追求虚华的绚丽,一些影片的快节奏恰恰代表着“他们逃离真实的状态”。所以,作者在上个世纪就预言业务电影的时代即将再次到来,市场和观众是渴望具有评判与自省的独立精神的作品层出不穷的,因为不拘一格的创新力量帮助我们塑造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并从事文化建设。在这里特别推荐电影《学区房72小时》,真的很佩服导演的功力,这么一部99分钟的电影,叙述了多少人世浮沉,也许我们都是孙悟空,“紧箍咒就是无法挣脱法则的物化表现”,但我们可以透过自己的事业去追寻我们的精神属地。
三、电影的真实
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认为:“在我看来,摄影机越接近现实越有可能接近虚假。”而贾樟柯认为,电影中的真实并不存在于任何一个具体而局部的时刻,真实只存在于结构的联结之处,是起承转合中真切的理由和无懈可击的内心依据,是在拆解叙事模式之后仍然令我们信服的现实秩序。”所以,一个导演会因为怀疑而慢慢地不自信:“人家是这样想的吗?他的价值观,他想问题、处理事情的方法真的是这样的吗?”人是会有表演欲的,就算没有镜头,我们也希望在公众面前呈现自己,之前有个段子,说的就是“我想要表达的”、“我表达出来的”和“别人接收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构架我们作品的依据在哪里?这是创作者需要不断去直击内心去寻求答案的问题。
另外作者认为“电影的真实是一种美学层面的真实,它不应该对法律层面的真实做一个承诺,所有的东西是为美学的真实服务,所以拍的时候很自由。”但也正像贾樟柯所说,有些电影上映已经变成了一件声势极大的公共事件,电影制作方面很难不考虑很多电影创作以外的东西。我有幸提前观影了电影《夺冠》,陈可辛导演很真诚,但是电影真的被剪辑得七零八落了,我不可能给它打合格分数的,这是市场运作的结果,是我们普通公众必须承担的结果。在这里推荐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太美太神圣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