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要上网刷刷淘宝,忍不住下单,买买买。每天都抱着手机,说早点上床睡觉,结果刷刷朋友圈,逛逛论坛,聊聊天,已经十二点了。一个剧,明明很无聊,却抱着手机,一集一集追下去。每天说这个网络游戏就玩一局,结果打了十三局。每五分钟都要拿起手机看一看,生怕错过了什么重要信息,是不是有新的邮件......
网络时代,这些行为对我们而言太普遍了。被称作“行为上瘾”。
而上瘾的生理机制,与药物上瘾是一致的。科学家指出,沉迷于电子游戏、社交网络和影视剧,会让用户的大脑跟吸毒者的大脑一样。
所以,是时候我们该关注“行为上瘾”问题了。
最近读了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亚当.奥尔特的《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颇感有趣,也颇有心得。
书言,我们当下这个时代,“经历着空前浓厚的目标文化”,强调实现目标带来的幸福、快乐,为此付出代价是可取的。而技术为此提供了随时查看进度的便利。这也就是为什么连步行锻炼,都会因为可穿戴技术与社交网络的结合,而成为一种带有强迫性的行为的原因。
书中还指出,能让用户对游戏、赌博、恶搞视频、社交平台上的好友更新等产生强烈的期待,还因为这些服务的入门挑战几乎没有难度。但随着用户的使用会逐渐升级难度,让人产生掌控感,从而沉浸其中,就会出现匈牙利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所说的“心流”状态。
举个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栗子。我们常常在餐馆吃饭时,会惊奇于服务员的本领。他们可以非常清楚的记住顾客的点单,哪怕是一个有上百桌、每桌客人点单不同的大型餐厅,但服务员在顾客菜品上齐结账后就会迅速遗忘顾客点单内容。其实,这就是蔡格尼克效应,即未完成的任务、体验,会比已经完成的任务和体验更深地占据我们的认知。造成“行为上瘾”的,就是这个心理效应。这就是我们玩游戏、追剧成瘾的奥秘。购物网站甚至也引入了蔡格尼克效应,通过大量举办所谓的促销活动、发放优惠券等方式,强化顾客如果未买就等于个人损失的心理,然后会经常挂念着购物网站的促销活动和优惠。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会大大超出自己和家庭的合理需要,买下许多根本用不完的纸巾、洗发水、洗衣粉、袜子、鞋。
《欲罢不能》强调,我们必须设法让孩子远离行为上瘾。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而今的孩子面临的学习压力,比起他们的父辈更大,如果他们因为动画片和游戏甚至药物变成上瘾一族,就更可能在学业竞争中频频受挫,从而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
作者建议,家长、教师要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自然交流、面对面沟通的机会,提升其社交能力;实在无法排除电脑、手机等屏幕设备使用时,要限定使用场景(如不允许拿进卧室)和使用时间。
当然,因行为上瘾受到困扰的对象,更多的是我们成年人。
不好的消息是,行为上瘾和药物上瘾非常相似,也就是都改变了大脑的生理基础,仅仅强调意志力来推动戒瘾是非常困难的。
好消息是,办法也是有的。要戒除行为上瘾,可以考虑替代品,培养新的、更好的习惯;或者远离诱惑的环境,比如游戏上瘾的人要坚决卸载手机里的游戏,不要进网吧;或者,借助负面反馈的力量,借助社交环境来约束自己。
是时候把手机里的淘宝和游戏软件卸载了。
网友评论